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5篇)

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5篇)

时间:2023-05-02 22:00:01 浏览次数:

篇一: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小学数学五下《

  相遇问题》

  微课教学设计

  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谈话导入,直接揭示课题,然后通过微课演绎两位学生相遇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相遇问题中的几个关系:1)理解什么叫相遇;2)获得在相遇问题中涉及到的时间关系和路程关系;3)相遇地点跟速度及离出发地点路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新课教学,根据课例中的情景问题,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术法),再进而引导学生运用以上获得的知识,分别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利用方程再次解决问题,其中需让学生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注意相关易错细节,再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情景进行适当变形,让学生再次参与解决,有效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题意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相遇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运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以及生活中与之类似的问题。

  3.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等逻辑推理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会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以及生活中与之类似的问题。

  2.难点:能找准相遇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关键:理解相遇问题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特点。

  教学方法

  直观演绎法、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一、导入(时长1分)

  1.怎样才叫相遇?相遇过程中涉及哪几个数量?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2.让我们通过两个同学的演绎,了解相遇问题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信息,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冲动。

  二、探究过程(时长6分)

  1.微课出示

  相遇情景演绎1(先要求学生判断怎样才叫相遇,然后要求学生跟随相遇演绎数数计时,思考时间关系。)

  师:在相遇过程中,相遇时间和两人各自走的时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可以怎么表达这种关系?

  生:相遇时间和他们各自走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表示为:相遇时间=甲时=乙时。

  2.微课出示

  相遇情景演绎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路程关系。)

  师:在相遇过程中,两人完成的总路程和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可以怎么表达这种关系?

  生:两人完成的总路程与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和是相等的,可以表示为:甲程+乙程=两个合作完成的总路程。

  3.微课出示

  相遇情景演绎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相遇地点位置与速度和路程间的关系。)

  师:相遇地点的位置与什么有关?速度快的相遇地点距离其出发地的路程远还是近?如何计算路程?

  生:相遇地点与速度有关,速度快的相遇地点距离其出发地的路程远,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直观演绎相遇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相遇问题中的几个关系,经历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

  三、小结(时长1分)

  综上所得:在相遇问题中,存在两个等量关系:相遇时间=甲时=乙时,甲程+乙程=两人合作完成的总路程。

  相遇地点离速度快的出发地点远,离速度慢的出发地点近,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对相遇问题中获得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小学数学五下《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相遇问题,那什么叫相遇?里面又涉及哪些量及它们都存在哪些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习吧。

  2.探究新知:用微课探索学习相遇问题涉及到的数量及其关系脉络。

  3.解决问题:教材71面课例1两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重点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细节。

  4.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课例2。

  5拓展提高:课例3:请举出生活中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6.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相遇问题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出相遇问题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所得列方程解决相遇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或者路程的问题,微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关系等具体化、生动直观化,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内容安排得有点多,时间太过紧凑,给予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比较有限,很多都是通过老师的提示直接引出结果,知识获得的过程太过仓促。2.限于时间,本节课关于拓展方面的训练就相应少了,所以,基于目前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上,后续可以继续优化,稍作调整,比如多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就拓展方面的问题多加交流举例,我想在生生互动下,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设计者何卫芳

  来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1—72页

  设计时间2021年6月

  录制方式手机+白板

  总时长8分

  设计理念

篇二: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课题知识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

  识

  图

  形》设计者设计时间王

  静2016年5月3日来源录制方适用对录屏一年级式象教学环□课前复习类

  □新课导入类

  √□知识理解类

  □巩固练习类

  □知识拓节类型展类1.教学思路立体图形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认知基础,通过设计“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引入平面图形的学习,让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特征的同时,理解“体”和“面”之间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2.与思维教学整合设计在探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活动中,我借助思维教学中的树形图,对学生的分思路类结果进行整理。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树形图,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面”和“体”的辨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能让学生能准确的理解,我将思维教学中的双气泡图引入数学课堂,通过直观的对比、形象的图示呈现,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环内容节

  片头

  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第1张幻灯片16秒画面时间

  一、认一认,回顾旧知(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1、认一认:辨认四种立体图形,说出名称。2、小

  结:这四种图形都叫做“立体图形”。

  第2张幻灯片

  3、摸一摸:每个立体图形上都有平平的面,正文讲解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二、做一做,把“面”请下来。

  1、想一想: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2、动画演示:依次出示四种立体图形,演示从立体图形中把面“请”下来的过程。

  29秒

  第3至4张66秒幻灯片

  三、认一认,认识平面图形。

  1、认一认:辨认“请”下来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2、看一看:观察“请”下来的面的特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3、小

  结:这四种图形都是平面图形。4、比一比:借助双气泡图,对比“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异同。

  四、分一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1、分一分:请学生对4个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第7至8张140秒2、交流探讨:借助树形图,展示三种常见的分法,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分类标准,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3、比一比:运用双气泡图,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

  幻灯片

  幻灯片

  第5至6张94秒

  1、出示课后小练习。第9至11张2、出示片尾。幻灯片

  33秒结尾(秒)

  评价和反思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本节课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由于平面图形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给图形分分类”等实践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体会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进而理解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图形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探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活动中,我借助思维教学中的树形图和双气泡图,通过直观的对比、形象的图示呈现,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面”和“体”、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了辨析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

篇三: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

  及实施思路。以文档形式提交。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复式统计表微课设计方案

  课题

  复式统计表

  学校

  XXXXX学校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XXX授课时间

  课型

  4月1日

  练习

  教学目标1.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的相关知识,熟练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初步知识,学会准确处理表中信息。3.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学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练习法

  教学用具

  PPT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什么叫复式统计表

  2.复习复式统计表比单式统计表的优点二、指导练习

  1、出示第38页第1题。

  读题,看表,数数表上总共有几个国家,列举了几届奥运会。这些数据表述的是各国的什么奖牌的数量?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第38页第2题。

  表中能够得到哪些信息?思考1:怎样才能完成下面的表格?思考2:男生及格人数是多少?优呢?良呢

  不及格呢?分别数一数。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回答。

  思考:女生的情况怎么统计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大家还能够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9页第3题。小

  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4.出示第39页第4题。

  (1)每个小组派一人虎豹数据。

  (2)根据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

  (3)老师示范,学生完成后对照检查。

  (4)老师针对存有问题集中讲解。

  (5)回答表下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水平,以及实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水平。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三、拓展练习

  1出示两所小学为旱区捐款情况统计表。仿照第4题步骤和顺序解答。

  2出示某校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制作有特色的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在制作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5题和第6题。

  设计意图

  通过两道拓展习题的练

  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

  解统计表在生活中的应

  用,还能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金牌国家届数数

  第27届

  第28届

  第29届

  中国

  283251美国

  393536俄罗斯

  322723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准确的?(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准确)(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准确)(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篇四: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篇(小学数学课微课设计方案)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1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四周环境中找出相像的物体。

  3、进展观看力气和辨别力气。

  4、让幼儿懂得简洁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推断数量。

  活动预备:

  1、教具预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相互问候。

  (2)走线,线上玩耍: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四周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熟识圆柱体。

  玩耍连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精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老师举起圆柱体,告知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布,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看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老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老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老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相互沟通小结,整理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同学已经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习圆锥的学问奠定了

  基础。

  成功之处:

  1.留意学问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熟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同学观看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同学很简洁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学问更加需要同学把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学问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同学清楚的观看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育了同学的空间想象力气。

  2.加强同学的动手操作,留意圆柱学问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同学的动手操作,让同学对圆柱的侧面开放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熟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学发觉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留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同学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同学很简洁发觉: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

  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发觉虽然形状发生了转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同学把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行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对于同学的终身学习有着不行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同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于老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是不行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学校阶段中必需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行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2一、让同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同同学活环境、学问背景亲热相关的、又是同学感到饶有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看、操作、猜度揣测、相互沟通、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学问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气,同时把握必要的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同学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同学听到老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到饶

  有兴趣。同学经过思索、争辩、相互沟通,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学问联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假如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同学从问题中思索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舞同学独立思索,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相互沟通

  数学学习过程布满着观看、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相互沟通是《课程标准》所领先提议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同学独立思索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通过思索很快确定预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接受应用小组争辩相互沟通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阅历,经过争辩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同学从形象具体的学问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熟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熟识——公式)。

  不足之处:

  在同学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同学充分的思索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学问的教学,必需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同学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觉新学问。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学问是同学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问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争论,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学问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受和体验中思索,培育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同同学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学问的求知欲,使同学乐于探究,擅长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同学健康的成进步展的需要,老师要重视引导同学去探究,思索,发觉规律,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同学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老师的语言特殊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特殊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同学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老师精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让同学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欢快中学,让老师与同学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同学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训练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老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力气。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学问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学问的传递、同学接受学问状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相互沟通等,都必需依靠数学语言。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同学对学问的接受,老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同学的情感,所以说老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索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分,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阅历。

  2.提高同学应用已有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进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力气。

  3.使同学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依据实际状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老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学问。

  预设同学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状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依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同学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同学读题,理解题意。留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索: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同学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留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争辩: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长,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索题。

  学有余力同学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同学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篇五: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圆的面积?

  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感到很茫然。让学生借助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讨论、归纳,使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选题意图

  内容来源

  适用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用途

  在讲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际操作,感受“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然后利用此微课程进行演示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进而熟练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知识类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不超过10分钟)

  制作方式(可多选)预计时间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这个微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用圆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呢?

  二、探索尝试,体会转化。

  师: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大家可利用昨晚把圆剪开后,拼成的图形展示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

  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三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开门见山,让学生清楚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三、再次探究,体验极限。

  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不是很像,怎样才能更像呢?

  (1)交流再探。

  师: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3)课件展示

  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教师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借助电脑图片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既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又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能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

  四、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1、如果把圆分的等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2、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3.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这个问题,集体订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六、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本课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设计亮点: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引导式。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上我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启发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

  2、在制作方式上我选择采用PPT演示并配上合适的解说。微视频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做了精心得准备,给学生清楚明了的展示。

  3、互动设计上我重视了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式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检测评价上注重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另外对于部分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超差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慢慢消化咀嚼。微课程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职。

推荐访问: 小学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小学数学 思路 设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