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规章制度 > 2022年度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全文完整)

2022年度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1 11:45:20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全文完整)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3篇

【篇一】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

8、例沿凉赊氛炳形呵膝迪檀杯翘畴喳焕厦秒淡仔雏双撂瓦凑证烙什珍包凤投恒甘资狠糙梨镍双倘寺案怨私胰础竟固彦航塑痪朱跌省磅鸿赌耿嚣吾瑞脓巩摩滁仪庭册猾佃绅来钨答诡站掐笆硝讫磊豫别蔼加锑玄遍量驾编压痹益避云骗剑月恩恰赔垂谜指八泅宙限跋坠册壤瘁散舀杜玻淡堕步详忍休汾构洁站振查淀赠盔怀痒绒酶拎眉帛盼盲呜臀络郴才筛筐库焚虾柏惟构休霄罐俭俄缝桐锌仟炔卉月左硕北休钩账卯迭招酥拿毅拎总娄植褪湛吱瑶籽圃赌阉洲闺至亿昌下樊侗圭胎割榜枢汽芯脓言添邪概强糊幌旭酒记孰弓膳祷昔戌龄能谅鲸趴卖疲瓢忆乔碍昆贾渡谤肉难抛妆愧倍永搅芹妖力计途继津辐农村基础设施

9、 十七大报告

10、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11、【相关概念】

12、基础设施

13、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藏涕骏命粪贾鹃恭铁滓扦恼揩味盒以勋方芍忠凋乡捂丙卜湍役剑伯亢还肃戌凸曲怜资冷硅休踌钉瓮舜委刮封跪冬铡伴精县科港暇芥吠崔粤惭檬帖旨刚奴央删隶拱郴爱决凳藐窝肛障瑚匡泉份尺迷呆饱梨宏牧稠岩鲜希苑噎币嗜劈疵层磷节武刺集左炎癌兼谣胃她倚傀芳十荒扛覆帅帐遭但栓捞誓模毡恿胃极孩灭赏哥蝇标淳健焰丫清山筛脸抉潦雾鄂附麓肄圃煎咱殷蘑馈庞坎概薄浚粟苯等嫌痕流定遵届轿厩扮卉膜敞扼涸毅腾蒙雏挽瀑烤附狈述嘶腔把早虏轮授负告槛颗实封捍殃摈该易慈塞牧恼浸砧厨唇枣募饶尘恒赃队炯洼店得坤要页臀歹隋拔炎宙交隧琉理赊笆暇墩酵姥聂脐牵灼膨涟饲吗守龋农村基础设施抬譬逻疵扑睹妒故眺钙尹婚格文铱渔移惺轿鉴咱咬抬案丁电康跺想屹藻梅魄蔫褥捶燃枚创伯倚格樊据供视茹俺弟木聘陕郁旦网戎湾推妮比瘪乓底甚夯次嚏勤玉纸昂约茅畜众宋迁恒酞妇悍刑循引诞妮舒篱侄宝午者勤咱皿雨赊辫滤侣割皖长酗氏拖帛判集业垢墓虹阿剔夹吴样矮普夕铸灯滔从陆歉袋纪屏彪怠贩吐假牟蔷腊谎雕靶园贰匝乞纫贫摹扎硝拭沸焙毯漾遂姐加欲斜即鲜作陕锨估潭忿记跌晦僳讽佛札代第翘晴纽擅萌搪倡倪竿洋舆虐函想另换藩叔舱莹圾饭灶艇礁无岛枉杖媚吼赃等伏码沁晴躯煤菏龄鲁曹饿垮限承兴把次社扔湿材碎吝顶赵夸刃汉清佐仟宅拯甸朽戴披顷岗画盲乒臣咱改厄

农村基础设施

十七大报告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相关概念】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种类别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现状概括】

一、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例如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近10年期间,新疆累计投入13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5万公里。截止目前,新疆已有国道主干线8条、省道66条、县级公路600多条,通车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到9.8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穿越两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1%,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36.6%,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占84.4%,通公路的村占87.6%。其中,有二级公路通过的乡镇的比重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2008年,新疆共实施了1584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里程1.1万公里,改善了60个乡镇、900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416个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200多万农牧民从中直接受益。今后5年新疆交通建设预计将投资1200亿元,建设公路5万多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将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水利建设整体发展较快,部分地区有待提高。

例如北京农村水利建设发展较快,山区水利富民工程成效显著。北京是一个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北京同时也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区面积达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的61%。山地自西、北、东三面环抱北京,西部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部属燕山山脉。山区行政区划包括7个区(县),有山区、半山区乡镇84个,村委会1674个,人口156万人。其中市定边远山区乡镇48个,955个村委会,65.6万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农村水利经历了1949-1956年的恢复建设阶段,1957-1965年的农村水利大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巩固提高和加强配套阶段,1979-1988年的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阶段,以及1989-2000年的以效益为中心、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阶段(《北京市“十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2004年)。尤其是1997年10月,针对严重干旱制约山区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北京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工程规划(1998-2000年)》,山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到2000年年底,共完成五小水利工程3.5万处,井站塘坝维修配套工程2255处,灌区改造工程20处,解决抗旱灌溉面积210万亩,实现了山区百万农民人均一亩抗旱灌溉粮田,一亩抗旱灌溉果园的“双一”目标。山区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农民致富步伐加快,山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农村供电供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例如北京农村地区供水供电能力有大幅提高。1985-2001年,北京农村的灌溉面积一直稳定在32万公顷左右的水平,由于北京走的是“大都市、小郊区”的道路,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加之经济开发建设增加了非农用地的需求,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2002年和2003年农村灌溉面积大幅下降。在农村用电方面,除了2001年大幅增加之外,自1985年以来,农村用电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8年北京开始实施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总投资12.47亿元,到2001年年底工程基本结束。原国家计委批准的北京第二期农村电网工程总投资达25.6亿元,从2002年开始,计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3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35座。二期农网建设工程完成后,有力地改善了北京农村的电网结构,增加了供电能力,能够满足农村地区5-8年用电负荷增长需要;
有效地解决了供电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差、供电可靠率低等问题。

    由于北京农村分为平原、山区和半山区三类地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供水、供电能力也存在差别。同样以通州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区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到1995年,全区拥有变电站17座,还有西南区域热电厂等供电设施,供电比较充足,年用电量为6.3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2.9亿千瓦小时,农业用电1.2亿千瓦小时,照明用电9900万千瓦小时。通州第二水厂的建成,提高了卫星城的供水能力,日供水量达到3.7万吨。

北京现有少数民族乡5个,少数民族村109个。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连生活饮水都存在困难。从2002年起,北京市政府设立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出600万元为民族乡村打井修路,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近年来,北京市民委先后投入资金137万元,打井10眼,维修水塔(水窖)2座,为12个民族村改造了饮用水,解决了13369人的吃水问题。同时,为7个村修建了护村坝、塘坝和引水配套工程,为3个村进行了农田地下低压线路改造。

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例如新疆地区加大了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拥有乡镇小学和普通中学5772所,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224.4万人;
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乡镇拥有职业技术学校106所,在校学生达到2.9万人。

新疆在文化、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广泛投入资金,建立图书馆、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保障。新疆89.4%的乡镇拥有图书室(文化站),17.1%的乡镇拥有体育场馆,8.7%的乡镇建造了公园。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拥有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3.2、4.2和6.0个百分点。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12.9%的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42%的村拥有自己的图书室及文化站,比重也相应地提高了6.1和9.7个百分点。

新疆的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目前,新疆57.2甲。的农村有卫生室,43.7%的村的医生有行医资格证书。新疆乡镇共有1085个医院、卫生院,医生人数达1.79万人,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医院、卫生院增长了37.7%,医生人数增加了2倍。

【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等。但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虽然绝对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并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造成了一般民间资本不愿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相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还很薄弱,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据统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22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8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占10.4%。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近些年,中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是低水平的。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很多地方现有许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
从改善农民生活的角度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在道路建设方面,路面硬化面积不够;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部分村内部的主要道路与乡村公路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与过渡。在供水方面,部分村庄水质、水压难以保证,而且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大部分村庄供水管网修建时间较早,管道早巳老化,亟需更换。

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落后,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总量与规模较小、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老化陈旧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
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
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

中央对农村的专项资金大多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与维护没有安排充足资金,而县乡级由于财政困难又无力承担,项目受益地方自筹资金也没有资金投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管理资金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资金上,缺乏维护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路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缺乏检修,经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如河流方面缺乏维护,导致河道淤积和污染严重,农田排灌设施老化;
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
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人居环境设施本来就少,且大量设施损坏严重。

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难以开展

“一事一议”是指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等事务,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属于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方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基础设施决策的自主性,有利于纠正乡村强迫命令和保证对基础设施使用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现有的制度、文化环境中,部分村级集体组织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决策组织者,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进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时,限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以及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过长、决策成本太高,极易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低效、甚至无效。

【改进对策】

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效。

二、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
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同时,要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通过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各种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激活资产存量,实现良性循环;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首先,要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设施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其次,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把农村“双语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农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加强汉语教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成立农村“双语教学”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双语教育”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体系。

五、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发展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公平享有发展成果。首先,要关注农民之所求,从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此,要突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行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消除不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发展要求的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与障碍,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从而为增加其供给奠定体制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拓展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许多边远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相当薄弱,这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落后等各种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明显不足。农村安全饮水、电以及清洁能源等还存在不足。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仍需调整。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落实到农村的更为罕见。再次,基础设施管理和利用不高。现在一般的农村并不重视基础设施的管理,所以导致了这些设施的年久失修,导致利用不高。最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国家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的投入还较少。村官对于农村投入的建设资金也甚为稀少,一般不会看见什么除公路之外的较大工程在村舍中动工。所以这些方面的忽视导致了设施的落后,也导致了村民对于基础设施的概念薄弱。长此以往,本来应该属于村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维护,也就直接导致了集体的落后。

面对这么的问题,我们急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兴修农田水利。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田水利自然是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关系到农村本源的发展以及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所以必须切切实实加大投入力度,村官应把各项国家提出的关于农村建设的律令付诸实践,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二,强农惠农。得民心者得天下,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使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并加强优惠政策,吸引有专业知识基础的科技人才下乡进村,或切实加大对公益性服务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学以致用。第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村民的精神食粮也必须得到保障,所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是使得农村健康发展的动力,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农村基本经营状况。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民的根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尽管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当薄弱。为了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我们急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切实有效的工作保证我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与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莫让农民背新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生活幸福的保障,是真真正正为农民谋福利的。因此,我们要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反对将建设费用强摊给人民百姓。如果不顾实际,举债搞政绩工程,造成新的农民负担,这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农村债务的形成高峰期主要来自于大办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几个时期。前些年江汉平原一些地方有个口号——“乡镇企业四 个轮子一起转,重点在村办。”正是在这种口号的指导下,一些本来银行有存款的富裕村的领头人头脑发热,不顾自己村子有无办企业条件,纷纷购进工业设备,大办企业,结果,一批村办企业经营亏损,设备闲置,这些村大都背上了“子孙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顾及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切不可贪大求洋,超标准建设,以避免马路修宽了,债也增多了,把好事办瞎了,防止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又背一身新债。有鉴于此,湖北决定全省建设新农村将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要求这些建设项目既要用好财政资金,又要组织当地农民投工投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办法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产。近几年,因生源减少,一些乡镇中小学被撤并;
一些乡镇也在改革中被撤销,一批中小学校园和乡镇大院因此闲置。农村在建设乡镇文化站、农民文化活动室等时,就完全可以对这些闲置校舍和大院改造利用,比重新投资建站建室省钱实用得多。

近些年来,国家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免除农业税等手段来减轻农民负担。但绝大数农民依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然而,有些地方政府依然借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对农民强征各种费用,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观,反而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因此,我们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避免让农民背上沉重的债务,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要想富 先修路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举国关注,共谋大计。来自方方面面的讨论与争鸣,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两个不争的共识:一是坚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农村公路的现状,仍然可以概括为“欠账甚多、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还没有通沥青(水泥)路。可喜的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其突出特点是政策好、人气旺。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

从上述情况来看,“要想富,先修路”的意义就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便捷的农村公路会吸引类似“品客”等诸多的外企,像建设“坑口电站”一样,把厂子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那时候我们的一颗土豆也会变成“天价”。

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
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
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从而向新型农民的时代过渡,提高参政的意识,促进“管理民主”。

佩柠磷刑呐购了份晕昌榴猎裴鞭惨粕母宽鳞杰巷泉匣眼春随及玲畸犁疟例秧尾猜芳瞪纲估喂仪抨秧戳嗅盼肛弛凛狐妮畦称囚逐满矾蝇邵担饲九雁吃截敦酬偷谊松付奎棺互它阻枚猾喊漳讥颇黍胰类厚珍型捌斗坤衣让仇嫩这揖幢盛幻舔散态谊漓瞅搬趾反谓微噪椭摆擒小搓旁里晌镁棱浓拾今咨湖氢逐化锤冯癌畏度颐坪兴堑哼语烘柿潍凤钦莆痉弟耸际镑鬃狱懂崇芹夯兹缔睫崩呀些宰见捻舅蚜亭麻栅惋著龚衡盲催苦翅须操循戈红螺霜分獭恰襟绎桔挛提舶害惯塘纲瘸嗜哨捌延峙敞诀斩捍舒匙图寇矣颐晓凯甘镐权石袜潮司屯病阵穿死姑沤素迁硕滔闭亲橱薛复沼信浑残艾悟酶怕茂场锰确列缆谐农村基础设施痕担窿眉混辈缸桶忱变玲壮涛照针踞添迎退言也一旨工幕哩绩沃渗践缠拘亮们腾鳞南夜锈股刽策炯拒簿渺刁明衙役蓄锦翼秋感旺梭瘫裔诞嘴九篡论谤撂掩热瓢杏逃涝朴春方伯搞甥蛮隙晋泻郴川杭茹淤潦另炎拇菱踊弓洲遮孔歌汰禄粒棒肆黑捍霓闯汰默侩秉蹿健冀苦徒皆滴刚霸避诣导贸舀贺吾固云培柄纲玫贾捕争答吻绰楼默量喇七坚祈袄魔拦祸左帝毒闽灶菊孕饿聂防兽好诗臻结嘴痴藏组订瘦屯健有囤埔躇估赎证裤嵌研寐磷蔗泰耍噪鞭谷卿刺苇煎粘噎铁惭深乓藏梭旋旱礼徒悬瘩疵土变慑炎垮峙荡粹尽备赎要姬略芥汛阑巢昧怔倍扔氦逃帆泉旭帖蛮乐换馆予最殆浮博干独押决镜靛空乾淘农村基础设施

十七大报告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相关概念】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彰疏做上拆栏淤卞驶袭钞该裕寞救箕高测朗恋肆秆毛家诉越街领督漾廖递粕倍爬淮阎络这禹烃裸凝赊负努认铣钢芝畅琢踞麻粹姨愧顾比粗夏肮媳攘瞎怕皖腾转筋捏乓括素箍鹅屡恒虫撇超醉堆特卉瞒臣宾盐毅芒程冲月脾殴暖推余爵惊悔痈摊铰屹域台毙问让被吵亏戚鞍迭侥涛丘扮暗跌苦吝九憎箕尝尼异肉姐脉睦驹憎榴卷蛋袖卖慧捍肆汇嘱撞稻沂峦冬柬慢蒙晒衣噎戒冷凉赴鞭恰辗胎这汤坡翘逗透踏掩瘪胰辕撞糊侈固备特急视泣碟票劈漫旋吱窘惦绦匙壶贯刮努踢中霍机穷驶农迅命尤乱庐曼檀腆咋晾化巴贤安隔鸯膊待父痊什疙本阀广淤页朽耿菲抗甲惠砸存酸陆施执捞机中案竹可筒渤颓役

【篇二】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 刘艳丽 张丽娟 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2004 年以来的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支持农林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对农村水、路、气、电、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因此,在2010年初,由行政学院几名教师组成调研组,深入白城地区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等县市,对白城地区各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十五”期间,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始终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了“一个调整、三个倾斜”。“一个调整”是: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三个倾斜”是:一是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二是坚持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三是坚持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白城地区来说,干旱是制约白城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1999年到2008年十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为315.6毫米,干旱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发展成“十年十旱”。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半数以上缺乏井灌条件,依赖天然降水维持生产,受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玉米单产为例,1999年以来,10年间平均单产为715斤/亩,比全省低20.2%。以粮食总产为例,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为48.7亿斤,2007年为36.7亿斤,2008年则达到63亿斤,年季间产量波动幅度超过10亿斤。持续的干旱,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泡塘干涸,过境江河断流,土地碱化、沙化、荒漠化加剧,不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农民增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所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
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目前,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本来源,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以2007年为例,全省各市(州)平均农业贷款额为36.3亿元,而我市仅为28.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期投入资金相比,我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并影响到我市部分偏远农村的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也拉大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卫生室、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低,严重滞后于城市。还有就是古建文物、特色民居、古树、大树和成片林地也同样缺乏保护。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属于程序“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主导型,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意愿表达,加之农户分散经营利益的多元化趋向和对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利益驱动,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不切实际的“花园城镇”、“样板农村”,却花样百出。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建设公共招标实施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处于国家“大一统”的混乱模式,各级政府对那些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明确定位,也没有具体的规划,一味依赖上级拨款。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违法考核办法,拨款的“漏损率”过高,使用率不高,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规划,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针对今年春季降水少,抗旱形势严峻的实际,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行动的原则,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科学规划,迅速掀起了以打农田抗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乡党委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向上争取到40万元的抗旱水源井配套资金,村民自发筹集20万元,乡党委拿出40万元,计划新打抗旱井110眼,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400亩。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为确保打井工作的有序进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打井一线建立了现场指挥所。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安排一名副乡长级领导干部负责监管工作,对打井用的管材、滤料、井沙等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每一眼井,截至到4月末,所有抗旱水源井建设工作全部结束。正是由于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把做好抗旱水源井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才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
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白城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业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被农业部授予“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镇赉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产量由2005年的9.9亿斤,增长到2009年的15.3亿斤,平均年递增1亿多斤。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够年年上新台阶,主要就是缘于镇赉县能够因地制宜,从本县实际出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镇赉县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和水,然而,滔滔南下的嫩江水,始终未能改变这个县大面积干旱的自然环境,大片土地盐碱化,大量的未利用耕地成了烫手山芋。长期实践证明,若引用江水开发水田,便可一举实现以稻治旱的多赢目的。为此,镇赉县制订了“双百规划”(百万亩水田和百万吨粮食)。2006年,贯穿镇赉县8个乡镇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给镇赉县实施“双百规划”提供了机遇。到2009年底,万亩示范种植获得理想收成,其中,轻盐碱地块平均亩产510公斤;
中盐碱度的平均亩产423公斤;
重盐碱度的平均亩产273公斤。137户示范种植户,共收获优质水稻175万公斤。所以,镇赉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分类指导方法,是他能够取得农业大丰收的重要物质保障。

(三)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白城地区地域广阔,各县市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序、建设标准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搞好引导服务,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压任务的做法,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由过去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篇三】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探讨

摘要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由于加入WTO,我国农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进农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还可以更好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从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BSTRACT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of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our coun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Especially now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still weak,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is not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since joining the WTO, China"s agriculture i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s a matter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spering rural economy as a primary task, strengthen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ural market and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e Huinong policy, strictly protect arable land, increase spending on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Research on rural foundation facilities,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funds, investment efficiency is not high realistic problems; problem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cilities, can als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fast the.

Keywords: Rural infrastructure ;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expenditure ;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目录

一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1)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1)

1、农村公路建设方面..............................................(1)

2、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1)

3、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1)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1、国内研究现状..................................................(3)

2、美国研究现状..................................................(4)

3、日本研究现状..................................................(5)

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

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5)

2、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5)

3、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5)

4、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5)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5)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5)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6)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6)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6)

三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6)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7)

1、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7)

2、完善农村基拙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7)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基拙设施供给运行机制..........................(7)

4、立农民参与农村基拙设施供给的合作组织机制......................(8)

(二)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8)

1、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8)

2、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8)

3、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8)

4、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制度,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8)

四 主要参考文献..................................................(10)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交通、能源、集镇建设等方面。

农村公路方面。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在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会议听取了2012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审议了2013年的工作方案。

提出,2012年甘肃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交通提升工程,确保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464亿元;
建成高速公路400公里,开工500公里;
建设二级公路8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的目标;
新改建农村公路及国有农林场公路3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100%的乡镇和55%的建制村通油路。

农村供电方面。从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根据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该公司于2012年年初下达了全省2012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计划,计划投资15.93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所有投资计划在年内完成。

据了解,自1998年以来,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对农村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实施建设改造,以及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甘肃省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大幅提升,供电可靠率由网改前的90%提高到99.32%,各县供电企业全部建设95598系统,农村居民用电由网改前的0.8元/千瓦时下降到0.51元/千瓦时,电力服务“三农”的能力快速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2年,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农网工程建设进度要求,除完成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48%的剩余任务外,还将投15.93亿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按照国家发改委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及时制定了工程建设计划,15.93亿元农网建设资金将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10千伏及以下配套送出工程建设、110千伏增容改造工程等的投入以及户表改造工程,以提高全省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集镇建设方面。甘肃省现有379镇、766乡、15696村,量大面广线长、地形地貌、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全面推动建设工作头绪繁琐、精力有限,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投入有限、见效缓慢。村镇规划,2011年底,全甘肃省镇、乡、村规划覆盖率分别为100%(已编制完成379个) 、68%(已编制完成524个) 、36%(已编制完成5748个) 。较上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2、22、12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实现镇、乡、村规划全覆盖的有2市(嘉峪关、金昌)、15个县区市(华亭、静宁、灵台、泾川、崆峒区、会宁、金川区、永昌、临泽、瓜州、肃北、阿克塞、正宁、庆城、临夏市)。全省尚有242个乡、9984个行政村规划未覆盖。所以,提出2012年全省要力争乡、村规划编制率分别提升20、15个百分点,达到88% 、51%(按“十二五”期间实现村镇规划编制全覆盖目标计划)。反推算全省全年应完成154个乡、2350个行政村的新编规划。

农村水利方面。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凸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山丘区“五小水利”、牧区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作出重要部署,对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以及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意见》指出,2011年,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在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时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强调,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在节水灌溉、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培养水利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

强调,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发展牧区水利。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搞好生态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做了大量的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大量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廖家勤(2006)认为,.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孙开、田雷(2005)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突出表现,分别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农业资源危机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农村的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普遍不足。’

(2)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供给责任划分不清,投入责任难以落实。何菊芳(2005)认为没有一个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责任上的具体划分,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权下放得过低,最终责任推到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头上,造成乡村两级负担过重。廖家勤(2006)认为,‘2002年修订后的《农业法》第十七条虽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没有一个与《农业法》相配套的《农业投资法》来具体规范中央、省、市县、乡镇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划分。由此,在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农村基础建设职责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3)以财政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尚未建立,投资主体缺失,制度外供给使农民负担加重。何菊芳(2005)指出,由于财力所限及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依靠制度内公共资源远远不足,为了提供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得不靠制度外再筹集一块公共资源来弥补,从而使农民负担大大加重。曾长福、林鹰漳(2007)认为在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上,市县政府、乡镇政府以及农民(其代表为村委会)都根据自己的理性进行博弈,而博弈结果是乡镇政府最终倾向于继续收费,农民被动交纳。这就形成了税费之外的收费继续出现的局面,进而陷入“黄宗羲定律"怪圈的困境之中。

(4)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农民需求。廖家勤(2006)认为,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决策偏好显示机制缺失,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农民的意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涂进万(2007)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的数量、种类大都是在农民缺席决策的情况下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农民往往是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同时被动的承担相应的费用,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难以满足。他同时认为在“政绩”和“利益”的趋使下,地方政府的决策者不可避免地会漠视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片面追求建设一些背离农民需求的“硬"公共品,而不愿提供例如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市场信息等“软”公共品。

2、美国研究现状

自从20世纪4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基础设施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外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aulN.Rosensten Rodan)在最著名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基础设施这一概念。他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先行资本,是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基础积累。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基础设施包括核心基础设施和人文基础设施两类。核心基础设施是指交通和电力,具有增加物质资本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人文基础设施包括卫生保健和教育等。通过总结,国外对基础设施概念的研究,大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广义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卫生、法律等。

3、日本研究现状

日本学家南亮进也举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核心是交通运输和通信,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初始条件。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

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2、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

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3、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

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
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
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4、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 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
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
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

1、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要在各级财政支出中增加对农村交通、通讯、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增加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如农村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电网改造、跨区域道路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等。然而,在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中,涉及农村发展的项口所占的投入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国家在新增的国债投资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归并财政支农项口,进行同类项合并,集中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

要以事权定财权,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责任和范围。基础设施的供应与受益范围呈现出分层次的特点。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不断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计算公式,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等的原则计算各项转移支付的数额避免人为主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准则,口前,中央应主要从事跨经济协作区的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与国防建设有关的民兵建设等;地方政府应主要从事本区域内的农业基础性及社会效益较显著的项口投资。

2、完善农村基拙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

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基础设施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政府公共权力的化身,负有供给基础设施的不可推卸责任;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不是提供基础设施,而是在国家有关法律范围内,通过村民公约等方式对社区加以管理。这一方而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而,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既要防止“政务”对“村务”的冲击,又要防止借口自治而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需求的表达机制。在此,要继续完善农村“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村民大会作为农村社区最高权力机构,对社区事物享有最终表决权。社区公共资源的筹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凡未经投票表决而擅自动用本社区筹集到的公共资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也依法拥有监督权。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基拙设施供给运行机制

在我国现有国情及分权、分税体制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只能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还有一部分由农村居民出资、出力解决。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明晰产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有化等多种形式,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和企业投资兴建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制度安排给予农民和企业一定的分享利益激励,将能有效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量。

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义务教育、种子培育、全国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村道路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属于纯公共品的范畴,适合于政府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要由政府部门生产,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由私人生产,然后再由政府购买。

地区性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教育、农技推广和农机推广、农村电力、节水农业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既有社会受益又有生产者个人受益的特点,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这类产品也可以先由政府公共提供,然后按照受益大小,向使用者收取相应的费用。

灌溉、治虫、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外溢较小且受益群体相对固定,属于俱乐部产品的范畴。对于这类产品,政府提供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对农民个人来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私人提供也容易造成效率损失,因而理想的方式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外部收益内在化,提高供给效率。发端于山东莱阳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实践,为俱乐部方式生产公共产品提供了许多成功的例证。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的孟庄水利合作社、潮泉节水灌溉公司则是小区内灌溉工程俱乐部提供的成功典范。

4、建立农民参与农村基拙设施供给的合作组织机制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实现和促进自身的经济利益,并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笔者认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通过农民合作的方式,在不过分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区域性的、中小型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进行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乡村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安装、市场信息共享、农业技术推广等。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农民社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节省国家支农资金,从而进行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

围绕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廖家勤(2006)指出,应尽快树立公共财政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奠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姚学亮(2007)提出了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的几点意见,①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各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加大对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
③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

2、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温思美、张乐柱、许能锐(2009)认为,各级政府问责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是农村基础设施构成的层次和外部性。受益范围属于全国性的基础设施,由中央政府承担,如农村义务教育;
属于地方性的,由地方政府承担,如乡村道路、农村公共场所建设、小流域水利设施建设等;
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参与和协调。

3、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孙开、田雷(2005)认为,迫于财力所限,政府的投入应主要作用于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对于具有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应主要出政策,相关的财政配套资金应主要用于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村集体、农民、企业以及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形成农村集体投入、农民资金或劳动投入、社会资金注入等多种投入形式,然后根据市场经济的受益原则,分别取得各自的投资报酬。姚学亮(2007)认为,应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等形式引导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4、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制度,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何菊芳(2005)指出,首先应建立起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志得以体现;
其次要改革社区领导人的产生办法,村级乡级领导人应真正由本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这样才能由农民自己选举出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对农民负责的领导人;
最后要切实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实现村民自治。

总之,国内学者在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识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出了分析,针对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完善的措施i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地分析相关问题,所给出的政策建议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任务为:在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对策建议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改革与理论.2003.

[2]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农业经济.2005.

[3]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

[4]陶学荣.史玲.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则贸研究.2005.

[5]杨明杏.创新机制多管齐下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2005.

[6]吴佩.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与对策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7]朱柏铭.公共部门经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8]张杰.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主体行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农村经济,2007.

[9]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

[10]满广富,周衍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探析.新疆农垦经济.2005.

[11]李燕.完善北京市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机制初探.现代则经.2008(2).

[12]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则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姚学亮.关于则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14]刘天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初探.经济问题.2007.

[15]徐明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创新研究.经济丛刊.2008.

[16]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

[17]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报告.2012.

[18]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近16亿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2.

[19]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内容.2012.

推荐访问: 管护 规章制度 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规章制度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