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2-09-07 23:55:49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关键词]改革; 历史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 正确地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 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 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 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 深入、 持续地发展。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

 回顾这段伟大历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高度概括, 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 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 深入地发展。

  一、 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

 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 包括:

 实现工业国有化, 农业集体化, 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 消灭阶级; 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

 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 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 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

 1957 年之后, ‘左’ 倾逐步发展, 以致发生“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 90%以上, 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 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 收入差距不大, 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 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 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

 严重的挫折, 沉痛的代价, 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 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 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1〕 (P53) ,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2〕 (P103) 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 产品极大丰富,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 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共产主义, 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 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最终是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3〕 (P116) 他明确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 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 社会主义是解放、 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 思路是不同的。

 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 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达到一大二公三纯, 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 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后来的实践中, 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 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 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以“三个有利于” 作为改革的标准, 即以生产力为标准, 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这就使改革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更具原则性、 科学性和实践性, 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创新、 求实的改革, 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 实现社会主义由斯大林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二、 改革的重要经验——不照搬别国模式, 走自己的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其特点是, 经济方面是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的优势, 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 政治方面是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弱化的监督机制。

 二战后,斯大林把这种模式理想化、 固定化, 而且当作样本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 斯大林模式整体移植到中国, 并不断地强化,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探索中的一个历史包袱。

 它留给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者最大的难题是,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严重对立, 使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人为割裂。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寻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开放 30 年我们正是这样走过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一个改革渐进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当我们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时, 才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 我们把市场因素引入计划经济, 实际上已经冲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观念。

 中共十三大把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手段, 并且市场和计划的作用一样, 是覆盖全社会的。

 1992 年初, 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 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可以和社会主义联姻, 因为市场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作用, 市场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以此为基础,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正是由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推进和发展的。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 从“引进来” 到“走出去”, 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这不能不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

 通过改革,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因其复杂性和敏感性, 我们采取了更为谨慎又不失时机的改革。

 邓小平指出:“改革, 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应作为改革的一个标志”;〔4〕 (P133)“政治改革总的目标无非是三条:

 第一,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 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第三,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5〕 (P144)“改革的内容, 首先是党政要分开, 解决党如何领导, 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这是关键。

 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 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下放权力问题。

 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还有一个内容是提高效率。”〔6〕 (P140)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扩大人民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方略, 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与此同时,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十七大报告重申: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之下, 要全

 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要支持职工参与管理。

 在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所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 也有别于马克思的原创社会主义构想, 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它是一种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又富有中国特色, 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发展模式。

  三、 改革开放的着力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结合

 改革开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 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邓小平讲:“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 不但没有独立, 也没有统一。

 坦率地说, 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而且,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 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

 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7〕 (P52) 改革开放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障, 邓小平多次强调: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不变的; 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共同富裕这一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原则。

 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正义, 追求社会和谐, 并致力于逐步把公平、 正义原则贯彻的社会主义结构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善民生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公平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目标, 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最好体现。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我们注意挖掘中国历史资源, 赋予其现代意义以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改革开放作为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举措, 必须十分注意本民族的文化, 通过启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 彰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色。

 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改革不是否定历史, 而是以史为鉴, 积极地、 批判的继承历史, 发展历史, 进而创新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 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早就提出:

 “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中国的和外国的, 两边都要学好”, 但是, 要以中国的东西为主〔8〕 (P82) 。

 邓小平也主张:

 “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学习外国的技术, 利用外资, 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9〕 (P151) 这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学习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 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

 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 全党、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求实创新, 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取得更大、 更骄人的成就。

  [参考文献]

 〔1〕〔2〕〔3〕〔4〕〔5〕〔6〕〔7〕〔9〕

 邓小平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8〕 毛泽东文集 (第 7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推荐访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