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时间:2022-08-17 17:35: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2篇

【篇一】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麻城市第三小学 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华罗庚本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用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赵一曼负伤被捕后,面对日本特务的残忍暴行,依然坚贞不屈地将秘密守口如瓶……

正因为这些伟人的爱国的坚心,带动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国日益壮大,繁荣富强!今天,我们依然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次特别的旅途——长征!记得是1928年四五月的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从此长征的艰难险阻便拉开了序幕。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的10月,这长征才结束,他们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我们日益壮大的祖国令世界瞩目。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唯有做的便是好好学习,了解祖国的华夏文明,优良传统。

孔融懂得分享与谦让,成为了许多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黄香敬爱父亲,冬天为父亲暖被,夏天为父亲驱蚊,孝心感动了街坊邻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古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人的生活迷茫指引了方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心切,困难后面一定会有出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复习一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无可替代。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就此开始,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汉字也在慢慢演变。传统与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我们可以创造,让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利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物态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利行为规范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和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多元素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座裕石凳对月当歌,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了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户名族的记忆最深处。

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世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心痛,学校开设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
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超男,甚至端午节成了韩国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

【篇二】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9年第03期

        【摘要】围绕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方式,培育新时代优质人才成长的良好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2017年1月,中央还专门印发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具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故事讲述”中

        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精神的滋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达到文化精神的慢慢培育。

        例如在《西门豹》一文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能够认识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通过对本课人物的言行和品质的学习,达到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教育。这当中,故事的角色表演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后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位古代的大政治家是如何不畏强权,一心为民造福的经典实例。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西门豹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分担不同的角色,在故事表演中感受正义与邪恶,培育正确的爱恨观念。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并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经典诵读,寓教于“场景再现”中

        古诗词的诵读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往往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诗词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近年来,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很火,可以说该节目点燃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们树立了榜样,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中华经典文化诵读。

        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如何读懂当年那些人的生活感悟,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角色和口吻在场景再现中诵读,从而达到现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赠汪伦》这一千古名诗时,就让几个学生演绎一下当年汪伦修书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的历史场景。信中那句“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是吸引李白前来游玩的理由,而现实中的“十里桃花”只是一个水潭之名,而“万家酒楼”也仅是酒店店主姓万而已。然后再导入诗的全文,领会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实是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情厚谊。

        三、突出核心价值,寓教于“家国情怀”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具有"修身齐家、爱民治国"的思想,既有乡愁乡情,更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学《示儿》一课时,可先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屡受投降派打擊,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于是作诗《示儿》为遗嘱,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这种心系国家黎民,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这首诗,重在激发学生浓烈的家国情怀,明白“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的道理。

        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会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如果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中播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就一定会提升素质教育成果,在文化自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获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推荐访问: 传统文化 传承 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