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学习心得

历史学习心得

时间:2022-07-20 09:20:36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习心得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相信 “课改” 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 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 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留美博士黄全愈曾提出了 一个水桶理论“一只桶的装水量, 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今天,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要想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 靠的并不全是占少数的博士、 硕士或大学生等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英”, 而是全体中国人民, 全体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因此, 这次课改的不同首先在于认为要将“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 加长, 才能“装更多的水”。

 在课程标准中, 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 则抛弃了过去的“难、 繁、 偏、 旧”

 的内容和专业化、 成人化的内容, 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 更加强调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 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 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 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 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 提倡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 的单一评价模式, 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 而是将教师的评价、 小组的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 有“传授型” 向“导向型” 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

 45 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 滔滔不绝、 一气呵成, 还生怕学生没听够, 生怕知识点没讲透, 生怕考点没讲到。

 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 复习的步伐, 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

 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 小话不断, 呵欠连天。

 课改之后, 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 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 引导、 示范和协调的作用。

 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 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2.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寓“学法指导” 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 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 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 有的不明所然。

 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 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 讨论中来,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 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 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 4 节活动课, 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 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 社会实践等活动。

 要达到理想的目的, 教师必

 须在“导” 字上下工夫了。

 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 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 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 由“专业课” 向“综合课” 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 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

 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 如语文、 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 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 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 自主(参与式)

 学习:

 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 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

 纠其原因就是:

 学生的学是被动的、 消极的, 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 乏味。

 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 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 制作、 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2. 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 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 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

 探究性(创新)

 学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在新的课改中, 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 去发现, 去感悟。

 为此, 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 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

 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 不容易, 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我们已开始尝试。

 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还需 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

 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在自开课以来, 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历史课听历史老师讲以前的事。

 或许自己心里还是儿时的想法吧, 总也放不下听故事。

 但现在的我, 心里还是有偏差的。

 正如唐太宗所言: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我想自己喜欢学习、 了解历史想必也一定是这个原因:

 我想明白一些东西, 深点来说, 我想通过以前的那些事明白一些道理. 首先, 我认为学史可以明爱国。

 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 文化, 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民族自豪感。

 蜚誉世界的陶瓷、 丝绸、 四大发明、 万里长城、 秦

 陵兵马俑等等等等, 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

 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 如:

 霍去病的“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毛泽东“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 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等等言论更加让我激情万丈。

 而关天培、 邓世昌以身殉国, 戚继光忠心报国, 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 谭嗣同舍身变法,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 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

 看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如:

 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它增强了我自立、 自强的信念, 让我懂得了强国的重要意义。

 听着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 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 顽强斗争的革命史, 让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立志珍惜今天, 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 我认为学史可以明做人。

 漫游在历史的海洋中, 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地对我进行着人格的熏陶和激励, 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 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 汪精为、 贝当、 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对比起来,让我更加准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刘胡兰、 李大钊等人的事迹, 告诉了我要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同时勇于献身。

 邓小平、 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 告诉我要笑对挫折, 胸怀坦荡。

 最后, 我觉得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我身上还有一大弱点:

 判断能力低, 思维能力差。

 而学习历史让我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 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增长了见识, 丰富了头脑, 还明白了许多哲理。

推荐访问: 历史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历史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