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奔赴高考90后现状(精选文档)

奔赴高考90后现状(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04 21:30:02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奔赴高考90后现状(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奔赴高考90后现状(精选文档)

 

 成功的教育该是怎样的 ——的 有感于即将奔赴高考的 90 后现状 重庆 市渝中区 二十九中学

 黄稚涓

  中学物理 高考,一个中国学生必将经历的战争。

 90 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正陆续趟过那条通往梦想的界河。于是,这一庞大群体的青春痕迹,在挤向高考的过程当中,被蔚为壮观的突出和张扬。身为监护人的家长和身为老师的我们,一刻也没有将怀疑的视线从他们身上移开——这些孩子,准备好了吗? 历时十几年,从呱呱坠地开始,基本上很多孩子的求学路途就已经注定。于是,出现了一人在读,鸡犬不宁,父母陪读,全家操心的局面,特别是临近高三,更是上升为国宝级的待遇。当然,这里我无意针对国家教育制度,如果真的要说,至少我还是比较占同高考的,毕竟,它打破了传统的世袭,使得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这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去走一走与父辈不同的道路,也正因为这样,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的高三,才使得众多人“为伊消得人憔悴”。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学生顺利的毕业于进入高一等的学府,就成为每个高中老师所关注的重点。

 对于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 90 后,在还没有来得及搞明白怎样维持自身恒温,就被突如其来的投进了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熔炉里面,匆忙来到的高三,像六月的暴雨,没留任何喘息的空间。虽然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了很久,可是当它真的到来时,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于是,迷茫与脆弱再一次来袭,似乎再一次印证了社会对 90 后的评价:“独子时代”的优越感造成了 90 后的不可塑造性!

 但,这真的全是他们的问题?让只有十七八岁的他们来背负这个沉重的责任,恐怕有点不当。

 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大多数中国小孩接受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教育,如果真的存在不可塑造性,从人之初到定型,影响最多的教育恐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部分,在这里,我有资格谈论的也就仅仅是学校教育。不过作为年轻教师,仅仅是一些个人拙见,不足为据。

 一、“因材施教”不应只是说说而已

 教师与父母都一样,都希望学生能够成才,至于学生自己是否想成龙成凤,则是我们难以强求的。而且,即便自小循规蹈矩,与老师期望严丝合缝,不露痕迹的乖乖成长,也总不可能事事都尽如双方的意,终有一天,学生会自问——我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到这时,我们该作何回答。

 其实,老师与学生本就是不同的个体,各人所追求与看重的,也自然不同。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强求学生长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算不算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我们顶着“过来人”帽子,理所当然的讲解着,似乎有点成为了斯巴达式的教育。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绝对是出于一种好意,而且现实的复杂与困难也容不得我们真正的因人而异,除非每个老师单管一个学生,否则,没人能够做到真正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

 于是到了高三,不论平时好学还是不好学的学生,都开始所谓的“奋发图强”,即使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目的何在,或许仅仅是为了父母老师期盼的眼光,或者是与学习的大环境相和谐。但是,这样的努力能够坚持多久,又能够有多少作用,不免有些让人担忧,而且这种“伪勤奋”状态,只要一考试,就会如同泡沫一样,一击即破。那么,面对希望的粉碎,是不是会更加残忍? 所以,如果有条件,真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小就形成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每个人对幸福的要求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就目前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考上大学,那么这十几年所学的所有知识应用面是非常窄的,与很多没上过学或者只是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人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所付出的教育的费用就多得多。如果没考上就等于全部付之东流。如果能够从小学毕业或者是初中毕业就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以后可能要从事的职业而有目的的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可能比大家都上一样的中学,学一样的知识要好。比如,你不需要出国或者不需要从事有关外语类的工作,而花了很多时间在自己根本不擅长的外语上面,岂不是既痛苦又无收获。

 当然,这只是后话,目前能够做到的,看是不是能够真正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对高考不再如此恐慌。专科与本科,普通本科和重点本科或许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有些学生而言,也许普通本科就已经是他的“北大清华”了。正确的引导,树立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把高考真正看成只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一条路,而且只是其中一条。就想电影中的小男孩一样,在他眼中,一等奖的荣誉远远比不上三等奖的那双球鞋,所以他的目标是“只要第三名,第三名就好”!

 二、鼓励式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应对困难的能力

 体罚肯定是不对的,变相体罚更是不对的,但什么是变相体罚,似乎这个界定就有些模糊了。对,教书最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不能伤害人的心灵,但是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人生所遇到的困难将会是多么的巨大,所以,给人类的应该是一颗坚强的心。就像《浮士德与魔鬼》里面说的一样“既然我有入世的胆量,那么下界的苦难我会一力承担”。既然我们有一颗足够坚强的心,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加以利用。古语有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其实还应该加一句“不敢面对困难,心就会变得脆弱”。

 在前不久的菲律宾劫持事件中,港府官员和菲律宾总统的种种表现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件事,在重大事故中,受害者和家属难免要蓄积满腔愁苦、怨愤,情况就像堰塞湖一样,正在寻找一道缺口,将情绪如山洪暴发般宣泄。所以哪怕是一句无心快语,或者是一句无意识的表情或笑容,都有可能产生“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触即发,起着炸提泄洪的效果。所以在关键时刻,领导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格外小心——社会和舆论是会拿显微镜审视你的一举一动的。

 作为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姑且不说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单纯就说面对一群处于焦躁状态的毕业班学生,都不得不留心,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在要不断承受分数打击的高三,一直享受鼓励教育的学生不得不正视其实并不优秀的自己,在强烈的反差下,情绪自然不可能还处于愉悦状态,常常会因为一些在平时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的琐事而情绪低落甚至是沮丧。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增加对老师除教学以外的要求,但是即使能够照顾他一时的情绪,但是走入社会之后,又有谁,来照顾他一世的情绪,

 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举个例子,学校为了让高三学生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通常将高三年级安排在教学楼的最高层,也就因为这样,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成为他们最不愿做的事情,于是督促学生及时前往操场做操变成了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之一。有一次前往教室,发现有一名女生并没有去操场,而是坐在教室,当即便询问原因,回答是生病了。只是生病了应该先向老师请假,有特殊原因可以酌情处理。当时就这样嘱咐了她两句,并告诉她下次如有类似情况应该同老师说一声,老师并非不近人情之人。结果,平时很乖的女生忽然起身向操场走去,拉住问起原因,只说“你不是让我去吗,去就去!”意思大有“如果我晕在操场,那就是你的原因,因为是你要求我必须去”而这,与我谈话的初衷是完全违背的,说着说着,女生哭了起来,感觉特别委屈,当时,作为我也是一肚子苦水。

 后来想想,放在平时它也就不算个什么事情,只是放在了高三,又是心思细腻的女生,就演变成了这样,长此以往,我想如果为了照顾学生的情绪,即使老师成为全方位服务的保姆恐怕也不能兼顾好每个学生的情绪了。而且,这样的学生在面对更大的困难时,又将如何处理? 所以,鼓励式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敢于发挥表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逃避困难,隐藏不足的避风港。作为老师,在面对强大舆论压力的同时,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教育标准,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讨好与呵护吧!

 三、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努力拼搏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是笔者几年前的一个遭遇,在这里简单引用一下。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到一个江南小城采访当地的医改。在当地一家大医院里,看到一个颤巍巍的老人带着他约有三十岁的儿子在等待叫号,于是上去聊了几句。儿子本是师范院校的高材生,在本地一所高中教英语,因教学出色,被当地最好的高中挖去。就在他已到新学校上课而调动手续正在办理的过程中,意外遭遇车祸,动了数次大手术,依然没有恢复,家中却已是债台高筑。那位母亲不停的对记者喃喃:“你要为我们伸冤啊”我以为她的“冤”是两所学校都不管儿子,但正相反,她认为两所学校都尽力了,虽然补的钱和天文数字的手术费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她似乎不怨任何一个具体的部门或者个人,甚至不怨撞了她儿子的司机,因为对方也已经尽力赔偿了。但她就是觉得冤,她不知道为什么生活忽然就从天堂到了地狱,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

 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也清楚自己没办法报道什么,帮她伸“冤”。我掏出 100 元钱放在她手里,然后迅速转身离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她那曾经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儿子,在我身后用一口歪斜的嘴口齿不清的喊道“不能啊,不能”。他不愿意接受一个陌生人的“施舍”。我回头对他摆一摆手,却看见那位应该只有 60 岁却被生活折磨摧残得像 80 岁的老人,慢慢的跪在了地上,对我重重的磕了一个头。” 好像看上去与我要说的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有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很少甚至没有向学生提及过,那就是: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他们能够坐在教室学习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今天所享受到的,让后代更多人享受,将自己今天所得的恩惠回馈给更多的人。

 报道里如此自尊自爱的儿子,如此充满善意的老人,却活得如此艰难和卑微。它就是在提醒我们,好的社会制度就是能给普罗大众安居乐业的保障,尽可能的

 减少意外带来的冲击。当我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着考点考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另一个也许是更有效地层面,让学生了解到他们对这个社会是有责任的,而且也让他们明白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而这个,是一个利己利人的事情。也许这样,他们就不再会觉得今天的学习是枯燥而无目的的了。

 心存善念,常怀感恩,才是教育最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高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但对于教育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万丈高楼从地起,教育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责任长期而艰辛,从根本出发,从基础抓起,这样,才能让高三和高考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或许什么时候,我国的高考制度也会让国外教育竞相效仿,就像现在我们羡慕他们一样!

推荐访问: 奔赴高考90后现状 高考 奔赴 现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