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22-07-04 21:15: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供大家参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1、 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段历史,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2、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 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复杂性, 使学生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难点 ]

 历史性的转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上课前, 请同学们先一起欣赏 20 世纪 50 年代的流行歌曲《社会主义好》。

 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

 当时人们为什么会自豪地歌唱社会主义好? (播放 MTV《社会主义好》)

  教师:

 当时人们为什么会自豪地歌唱社会主义好?

  学生:

 社会主义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们才会发自肺腑地歌唱社会主义好。

 那么, 社会主义制度究竟给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一、 翻天覆地的巨变(板书)

 这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问题。

  二、 历史性的转折(板书)

  (一)、 探索的十年:

 1956~1966 年(板书)

 那就是“文化大革命”。

 (二)、 灾难的十年:

 1966~1976 年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它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犯一些错误, 走一些弯路。

 20 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

 党和国家在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时, 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历史表明,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

 党和人民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于 1978 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三)、 历史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十一届三全会

 时间 1978 年

 相关资料:

  六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南京条约》 及其附件、《黄埔条约》、《望厦条约》 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年):

 为扩大侵华权益, 英法联合侵华, 攻占了北京, 进行野蛮的洗劫。

 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卖国家权益, 签订了《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 年):

 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 以胜求和, 签订了《中法新约》, 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实现其"侵韩征华"的狂妄计划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反映列强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

 是近代列强参与国最多的侵华战争, 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瓜分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勾结起来, 共同侵华。

 清政府甘心充当洋人的工具,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 年):

 是近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侵华战争, 是 40 年内, 日本发动的第二次侵华战争,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国共两党合作, 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社会的巨变:

 社会性质——在列强的侵略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中国的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列强通过中国的反动政府实现其侵华的目的。

 半殖民地化——中国丧失了 大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主权, 成为世界殖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半封建化——中国保留的封建的政治制度、 经济形态、 阶级关系和文化, 又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因素, 包括经济、 政治和文化等。

 ]

 鸦片战争电影:

 http://cyc7.cycnet.com/xuezhu/ypzz/yyzp/ypzz.rm

 三、 1842 年 8 月 29 日, 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为通商口岸。

 (3)中国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

 (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 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 不受“公行” 的限制。

 1843 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 《五口通商章程》 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虎门条约》)

 作为《南京条约》 的附约, 增加了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四、《大红灯笼高高挂》 剧情简介:

  19 岁的女大学生颂莲因父亲客死他乡 而退学, 嫁到陈家做四太太。

 洞房花 烛之夜, 曾当过京剧演员、 因给陈家生有一子而倍受老爷宠爱的三太太装病使性, 硬将老爷叫回她房中,使颂莲大为不快。

 依陈家祖传之规, 四房妻妾各自的宅院内挂满大红灯笼。

 老爷在谁房中过夜, 谁院中便彻夜灯火通明。

 但老爷虽妻妾成群, 却暗中与丫 环雁儿有染。

 雁儿因此做着当四太太的美梦, 对新娘颂莲恨之入骨。

 一天, 颂莲为寻找珍藏箱中却不翼而飞的竹笛, 意外地发现雁儿在自己房中偷挂灯笼, 并在写有颂莲二字的布娃娃身上扎满银针。

 追问之下, 才知是口蜜腹剑的二太太所指使。

  后颂莲趁二太太找她剪头发时, 佯装失手, 将二太太的耳朵剪破。

 随后又谎称怀有身孕, 使老爷大为欢喜, 遂命四院灯笼昼夜通明。

 不久, 二太太从雁儿处得知颂莲怀孕有假, 遂请来医生戳破其谎言。

 老爷大为恼怒, 令人用黑布套封了四院的灯笼。

 颂莲一气之下, 揭露了 雁儿私下挂灯之事, 使雁儿被处家法, 雪夜长跪院中, 受寒身亡。

 后颂莲在一次酒醉之后,无意中说出三太太与城里医生的隐情。

 二太太立刻报告老爷派人捉奸, 将进城偷欢的三太太押回, 拖入屋顶角楼中吊死。

 颂莲目睹惨状, 因惊吓而疯癫。

 第二年夏天, 又一个年轻女孩嫁到陈家成为五姨太。

  《自我新形象》 教学设计 课 名 《我理想中的我》

 课标内容 本框内容没有具体课标点对应, 但却是《自我新期待》 整课内容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因为引导学生全面、 客观、 发展地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及社会实际需要, 对自己产生新期待、 确立新目标, 并为这个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指向学生自身, 属于对自我的探索与澄清, 这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紧要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教师没有理由不放下架子,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思品课堂成为吐露学生心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澄清学生中存在的偏差继而踏上阳光大道的多功能福地。

 本课内容是尝试思品课走“活动——感悟——内化” 模式的极佳题材。

 教学目标

 ●通过确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 全面认识偶像, 帮助学生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 为正确认识自己扫除障碍。

 ●通过“他们是谁” 这个环节, 让学生感受生命因精彩而美丽, 唤起学生对自身美好理想的追求。

 ●通过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作出客观的自我期待, 并为这份期待努力。

 ●通过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 使存在于生命中的事物变得平常化, 为“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提供媒介。

 教学重点

 面对新期待:

 “我是谁”

 教学难点

 我心中的理想形象:

 “我心中的偶像”

 教学方法 活动、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或手写板书)

 教学准备 课前教学设计等 教学过程 (见下表)

 课外拓展:

 材料 1、 新闻报道:

 《南京打工仔葛勇摘取首届全国古琴大赛高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热身站

 游戏:

 找找我们的同伴

 通过游戏, 让同学体会每个生命的独特性。

 坚信“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组织游戏,

 学生自愿参加, 按游戏规则完成游戏活动, 发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我心中的偶像 活动:

 说偶像

 全面认识我心中的偶像, 最后对偶像得出客观评价。

 点出偶像多少承载着自己的梦想,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迷失自己。

 指导学生填写相应内容,了解学生中的偶像。

 学生真实写下自己对偶像的认识, 在交流中, 感受各自的偶像。“他们是谁?

 “她是谁? ”

 活动:

 辨认“他们是谁? ”

 “她是谁? ”

 这块内容是“我心中的偶像”与“我是谁” 之间的衔接。

 从中让学生感受生命因精彩而美丽,对过于注重外表的学生提出忠告, 并对所有学生寄予希望:

 你可以做得更好。

 帮助学生确认他们是谁,并唤起学生进行思考。

 在确认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交流。

 自我新期待 活动:

 “我是谁? ”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利用“生命树” , 完成相应的任务, 帮助学生能直面自己, 通过“同伴期待的我” 、 “教师期待的我” 和“家长期待的我” ,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还应考虑他人的需要, 认识到基于多方考虑的自我期待才是真正需要的自我新形象。

 指导学生先如实填写, 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并大胆地表达自己。

 “生命树” 让学生直面自己, “同伴期待的我” 、 “教师期待的我” 和“家长期待的我” , 让学生感受社会眼中的自己, 从而作出新的自我形象设计:“我想成为的我” 。

 总结:

 成长分享

 教师的心里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自身的成长轨迹, 让学生感受成长要付出努力。

 学生完成的内容有一份留给教师, 以示对自己作出的设计必须郑重对待。

 叙述两个生活片段, 送出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 倾听、 感悟。

 交留给老师的纸条。

推荐访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