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3篇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3篇

时间:2023-04-30 10:15:08 浏览次数:

篇一:英国均势外交政策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兰英巧

  【期刊名称】《新一代(下半月)》

  【年(卷),期】2012(000)00【摘

  要】“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本文从政策含义、主要表现、主要原因来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总页数】1页(P203-203)

  【作

  者】兰英巧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理工学校,河南平顶山467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

  1.均势政策的溯源--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2.从英国的均势政策浅析均势策略与战争间关系3.英国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探析4.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5.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英国均势外交政策

  

  第六章:英国近代外交思想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逐渐成为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有所谓“世界工场”之称。尽管英国具有强大的国力,但它对欧洲大陆却没有扩张的野心。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同时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此,英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所谓“均势外交”。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

  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带上了一种经验主义甚至机会主义的色彩。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英国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http://www.tecn.cn)

  第一节:霍布斯的外交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西方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传统的代表者。

  (http://www.tecn.cn)

  霍布斯1588年生于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没有什么学识。但霍布斯却从小聪明好学,加之作为商人和市政议员的伯父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当他还不到15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于是他被送到牛津大学深造。毕业后在哈德威克担任了很多年的卡文迪什家族的家庭教师和秘书。他与该家族的交往一直持续到去世前。从1610年起,霍布斯曾经数次周游欧洲大陆,结识了笛卡尔、高斯、伽里略等杰出的科学家。1637年,他曾写过一篇《法律的自然性与政治性》的文章,反对国会与国王分权,主张绝对君权,表现出保守的政治倾向。而且他与王党关系密切。所以在1640年英国革命一开始便跟随一些旧贵族逃亡法国。在法期间,他一方面从事科学与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参与英国在法的王党分子的活动,并曾担任当时逃亡法国的威尔斯亲王(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他在巴黎一呆11年。在他来到法国之初,就制定了广泛的哲学写作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部主要著作,分别论述物体、人性和社会。1643年他开始写作《利维坦》一书。1651年,在他返回英国的这一年,发表了这部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霍布斯以此来命名《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这在客观上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专政进行了辩护,为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霍布斯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也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与旧的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鼓吹绝对君权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曾支持国会派,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权人授。

  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论公民》(1642)、《论物体》(1655)和《论人性》(1658)。晚年,他撰写了一部自传,翻译出版了著名史诗《奥德赛》、《伊里亚特》。1679年12月4日,他逝世于哈德威克,终年91岁。

  (http://www.tecn.cn)

  霍布斯的主要外交思想有以下3个方面:

  1."自然状态"与国家主权学说。

  霍布斯深入考察了人性。他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不管表面看起来是多么慈善和仁爱,其本质的动机都是利己的。而且我们对于人的行为的任何评判,包括道德,都必须与我们的这种利己本性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三大自然原因--竞争、猜疑以及荣誉感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具体来说就是为有限的物质财富而竞争、相互

  间的不信任导致的猜疑和因追求和保持荣耀而相互敌视。竞争、猜疑和荣誉使人人互相为敌,彼此如同豺狼一般,与此相适应的"自然状态"便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同时,霍布斯认为有三种动力促使人们去结束这种战争状态:对死亡的恐惧,对舒适生活的渴望和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取得舒适生活的愿望。于是理智便提示给人---------们一些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些和平条件就被称为自然法。它用来限制每个人基于本性与本能的自然权利,以便维护和平与秩序。自然法的内容有14条之多,概括起来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三条法则最为重要,因为他们确立了结束自然状态的基本条件。霍布斯认为,脱离自然状态以保存自我的渴望决定了我们必须寻求和平。这就是自然法的第一条:"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助力。"由第一条自然法所反映的人类寻求和平的理念,就导致了第二条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己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就是说,为了和平就必须对等地放弃一些特定的权利,如夺取他人生命的权力等。放弃权利的目的在于结束战争状态,实现和平,达到自保;而放弃权利又必须是对等的,是一种相互的转让。霍布斯进一步指出,权利的互相转让或交换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而所有的契约都是权利的相互转让与交换。所以为了和平必须缔结契约。第三条自然法是"所订信约必须履行"。

  如果没有这一条自然法,所订信约就毫无意义。然而有了自然法人们还不能摆脱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虽有自然法起调整作用,但没有一种使人们足以遵从的权威。人类要摆脱人与人的敌对状况,必须寻求能使大家畏惧并指导其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社会契约是人类订立一种约定并共同遵守,以共同脱离险恶的战争状态。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人造灵魂--主权。主权是国家得到生命和活力的关键所在。主权是绝对和至高无上的,也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它是国内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源泉。主权依凭其自身的强制力量,使契约各方都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霍布斯看来,这就是缔约的过程,也是国家形成的过程。他认为、国家就是一个外御强敌,内求和平的集中权力。国家的本质就是某种威慑的力量,是某种武力。没有这种武力,契约便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力量使人们得到安全保障。霍布斯认为,这种武力是某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权力,"这样一种社会契约就需要人们把个人的所有权利都转交给一个中央政府。这个中央政府统治所有的人,同时也保护所有的人。摆脱了自然状态后,人们就创立了有组织的社会以及绝对的主权。为了履行保护被统治者免遭其自身低劣的的本能的侵害的这一基本职能,政府必须拥有无限的权力。"恩格斯说过:"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在霍布斯生活的时代,这一趋向无疑是非常明显和自觉了。霍布斯对主权国家的肯定和赞扬,无疑是与这一趋向相辅相成的。

  (http://www.tecn.cn)

  2.国际无政府状态与现实主义外交思想。霍布斯的《利维坦》一直被当作国际关系学或外交学的经典之作。

  因为在他的著作中包含了当代国际关系学核心理论之一--国际无政府状态理论的萌芽,包括了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他对于西方外交思想的影响主要在于把"自然状态"理论延伸到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他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视角来看待国际关系的。就是说,他把主权国家看作是国际层次意义上的个人。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在主权国家内部人们以契约和创立政府的形式结束了战争状态,但这就导致在国际社会出现了相互竞争、互相猜疑和争夺荣誉的各个主体,从而使国际社会出现了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那种"自然状态"--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在这个阶段,国际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订立契约建立某种公共权威的程度,或者国家间最多可能达成某些十分有限的契约,但这无法根本改变国际无政府状态。因为要结束自然状态,不仅要有契约,还要有保证契约执行的公共权威。否则,契约就形同废纸,或者只起非常有限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缺乏这样一种公共权威,那么有限的契约也就无法根本改变国际社会中的无政府状态。这样,一个主权内部自然状态

  (或无政府状态或战争状态)的结束,就是国际社会中自然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或战争状态)的开始。霍布斯甚至认为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敌对和战争状况比起人与人之间更加严重。他说:"单个的人之间并不总是处于彼此敌对的状态。然而,拥有主权权威的国王和个人之间却并非如此。在所有时代,因为彼此的独立,它们始终彼此猜忌,始终象古罗马的角斗士那样彼此敌对。他们的武器始终对准对方,他们的目光始终相互敌视。堡垒、要塞和炮台遍布在他们王国的疆界线上,他们还始终不断地相互刺探。这就是战争态势。"为什么会这样呢?霍布斯分析道: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社会也是分为各个很小的氏族的。"在任何地方,如果人们分为小的氏族生活着,则互相抢劫,掠夺就成为职业,根本不被认为违反自然律,而是说掠夺的越多,谁的荣誉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遵守一些很有限的契约,比如不伤害被俘者的性命等。他进而指出:"像小氏族以前所做的那样,现在城邦和王国也是这样做。城邦、王国不过是较大的氏族,它们(为了自己安全)扩大领土。他们借口有危险和恐怕敌人侵入或者有可能使侵略者得到帮助,于是尽量设法用公开的武力或秘密的谋略征服或削弱邻邦,因为没有别的预防方法,这种做法就被认为是公正的,并且为后代当作荣誉来纪念。"霍布斯的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而且揭示了此后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是直到今天我们所见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因此,在霍布斯之后的国际关系研究中,"自然状态"就成为"国际无政府主义"同义语,"自然权利"则被当成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恰当表述。

  (http://www.tecn.cn)

  这就是说,"霍布斯提供了对世界政治进行分析的一种核心思想,即无政府状态。"对于霍布斯来说,由于人的本性就是"对于权力的永不满足和至死不息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战争便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那么消除战争的途径就在于把权力交给一个绝对的主权,并完全服从于这个主权。在国际的层次上,这种途径就是创立世界政府。因此,霍布斯的贡献不仅他深入阐释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理论,而且在于深入阐释了政府的必要性。

  依照这种观点,只要世界政府不存在,国际社会中的各国之间斗争和冲突就是永远不变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一切国家反对一切国家"的状态。因为"如同自然状态下的个人,每个国家都平等地拥有主权,即拥有无限制的自然权利。权势成为国家不变的追求目标,权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恒常模式。"而"权势竞争与安全两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权势竞争越是继续,各国就越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国家就越是要加强对权势的争夺。在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有限的国际合作无法改变国际关系的普遍冲突性质。在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中,也就不存在任何道义。国际关系中就充满暴力与欺诈。因此,国际关系中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和平只是战争的间歇,或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不难理解,这些思想后来成为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基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霍布斯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理论与当代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对于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并非"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而是具有共同社会纽带和理性规范的自然状态,即约翰·洛克认为的那种的自然状态。虽然不存在一个国际层次上的公共权威,战争也不时成为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但国际关系中仍存在着秩序。国家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则、共同运作机制,从而构成了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有序性甚至合作性。还如,对于国家和个人对无政府状态承受能力的差别,有的研究者指出,国家对无政府状态的承受能力与个人不同。国家是由众多个人和团体组成的一个实体,可以为自己提供防御手段,在遭受外部武装攻击时不一定会被置于死地。自然状态中能力平等的个人易受伤害的程度是相同的,所以无政府状态不可容忍,但国际体系中存在着国家强弱的区别,强弱的不同导致易受伤害程度的不同,均势就是在这一条件下运作,并且往往有助于较弱国家的安全。国家在经济生活中也享有个人远不能及的自给程度,经济上总的来说它们依然相对独立。因此,与自然状态中的个人不同,国家一般能容忍无政府状态而不是要求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http://www.tecn.cn)

  3.霍布斯的外交策略主张。

  第一、霍布斯主张,应该把国家间的合作视为一种权宜之计。国家间最初的合作都是因为安全的目的。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在长期的国际合作中,必然是有的国家受益较多,有的国家受益较少。受益较少的国家从长远来看,安全必然受到威胁。其次,霍布斯认为,善妒的人类并不具有长期的理性,他们时时注意对手的实力消长,当对手因为合作而变的更强大时,合作的基础就动摇了。霍布斯的哲学就是,为了安全的需要,一国可以背弃承诺,不择手段。暴力和欺诈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国家的生存手段。第二、霍布斯主张采取均势政策。他一方面意识到,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结成同盟,这就如同个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权宜利益而遵循自然律一样。但是“没有利剑的和约,根本无法保护个人安全。”因此在另一方面,从事实上和感情上说,国家应该做一个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联盟,也不能经常背弃协议。经常背弃协议会使国家处于孤立。即使是大联盟,最终也会因为共同敌人的消失而解体,联盟成员又回复到自然状态中去。

  (http://www.tecn.cn)

  霍布斯主要生活在17世纪。这是个变化和动荡的时期。

  霍布斯出生之年(1588年),正是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预示了英国将要崛起为海上强国的那一年。他有生之年,又经历了英国内战和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主权国家确立的初期,各国的边界十分模糊,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特别突出,加之当时还不可能产生对国际关系的详细规范,这就使得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战争和冲突频仍。这种国际关系的现实当然对霍布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尽管霍布斯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说明和大力强调,揭示和突出了国际体系的根本结构特征",我们还是应该历史地看待其外交思想。他对于人性、社会、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和国际关系现实的反映。正如主权国家地位的确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为追求世界持久和平而建立全球性的公共权力过程也将是漫长而复杂的。人们只是从霍布斯的外交思想中引申出这样的结论:为结束一个区域社会内部之间的冲突和无政府状态必须建立一个主权国家,那么要结束国际社会冲突和无政府状态也必须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然而,霍布斯却并没有对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予以注意。四百年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说大师摩根索从理论上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而欧洲共同体的创立则从实践上探讨着这一可能性。这就使得霍布斯外交思想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了。

  (http://www.tecn.cn)

  第二节:英国的均势外交思想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纵观英国近代以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均势在这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英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色。

  (http://www.tecn.cn)

  均势外交思想的出现同西方外交的“宪制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宪制传统”体现了西方文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有内在连贯性的观念,也就是西方文明的价值观。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的普世主义。这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力量,它使西欧人有一种集体认同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欧洲人特别是西欧人对上帝的信仰都是一致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昔日罗马帝国的影响。直到中世纪,西欧人仍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视为罗马人。在法国和英国,人们把本民族的历史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本身的吸引力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其内在含义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社会”的存在,这个“国际社会”的各共同体之间的习惯性互动始于西欧基督教传统,表现在外交体系中,表现在有意识地维持权利平衡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在国际法的日常运作中(其约束力遍及许多政治上不那么重要的问题上);表现在经济的、社会的和技术的互相依存以及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中。第二个叫“秩序的维护”,它演化衍

  生出权力的平衡甚至分配过程,以及一种共同标准(如抵御侵略的原则和用道义平衡秩序的原则等)的要素,用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存在。第三是“干涉主义学说”,它一方面反映出国际关系仍然建立在主权国家的独立基础上,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发生在国际社会的某些成员内部的重大事件和事态,与其他成员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政治考虑中,保持势力的平衡是实行干涉的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在道德层面,展现文明准则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最后一点,是所谓“国际道义”,它把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对少数民族的保护纳入到国际政治中,这是“国际社会”之主要生存保障之一。

  (http://www.tecn.cn)

  英国外交中的均势传统,同英国本身的历史发展也息息相关。在英国主权国家形成之前,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罗马教廷左右,受宗教意识影响。当时王室在政治中还起着主导作用。王室的外交传统就是为维持和扩大在欧陆的领地不惜进行唐.吉科德式的战争。随着英国主权国家的形成,英国的外交传统改变了。议会成为主权国家的象征,要求王室推行符合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从伊丽莎白一世起,英国王室的外交政策抛弃了个人和王朝的野心,而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英国外交政策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政策,均势外交也就应运而生。此外,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均势政策在近代英国外交中占重要地位,同当时英国国内的自由主义政治路线也有很紧密的联系。如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罗伯特皮尔任外交大臣期间,一反前任帕麦斯顿的强硬的外交路线,将国内的自由主义统治方法推广到外交活动中,具体的做法就是以经济渗透为主,武装行动为辅。收到了既扩大英国殖民地又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目的。

  (http://www.tecn.cn)

  从现实层面说,英国采取均势政策的原因也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英国是当时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英国是很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英国从来不会加入任何一个独大势力的组合,简而言之,英国不希望欧陆出现强权。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那一个国家。”丘吉尔的这段话是对英国均势外交传统的最好概括。

  (http://www.tecn.cn)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从实践来说,虽因时间、地点而异,但归纳起来,其途径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1)干预和战争。打着建立或维持均势的旗号,真实意图则无不是为了确立有利于己的均势,这实际上不是均势而是优势;(2)联盟。指各国为了保障本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和互相保证来增加自身实力和维持均势。实际上,维护和保持均势并不总是结盟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自我扩张和制造不均衡。对于以联盟求均势的本质,培根曾在《论帝国》一书中说:“……各国君主务须保持相当的警觉,不让他们的邻邦过于强大,……以致比以往更有可能给他们添麻烦……。在英国亨利八世、法王弗朗西斯一也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三雄政治时期,保持着这样一种警惕:三者之中谁也不能赢得一掌之地,否则另外两者将通过结盟或必要时通过战争立即与之平衡,而且无论如何不会见利而善罢甘休……”;(3)赔偿和瓜分。前者指给予一国相当于它失去的或别国所得到的东西,后者指若一国获得领土打破了均势,则别国必须得到相当份额作为补偿。(4)建立缓冲地带,即处于争夺权力的两个国家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具有缓冲作用的中立地区;(5)分而治之。主要是使用策略分裂竞争对手,或使它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竞争对手或使它处于软弱状态。

  (http://www.tecn.cn)

  (6)军备竞赛和裁军。一国为了确立有利于己的均势与他国进行军备竞赛,或者跟其他进行军备竞赛的国家达成协议,按比例裁减军备以稳定均势。这些手段自近代以来,在英国外交实践中屡见不鲜。

  (http://www.tecn.cn)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的影子,早在亨利八世时期就出现了。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国力尚弱,,国际地位不高,英国无力打进欧洲大陆。于是在外交中拉这个,打那个,不使任何一方强大无敌。如:亨利八世曾经援助西班牙与法国作战,但1525年帕维亚战役之后,当西班牙占优势的时候,英国又转而反对西班牙。但与他的前任亨利七世相比,亨利八世受英国中世纪外交传统的影响更大,终其一生,都为恢复在法国的古老权力而孜孜以求,多次发动对法国的战争。

  (http://www.tecn.cn)

  到伊丽莎白统治期间,随着西欧国家纷纷兴起,为了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伊丽莎白政府认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野心,把实现不列颠的独立和稳定放在外交活动的首要位置。为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另一方面在欧洲大陆建立均势来。在此基础上,伺机向海外发展。当时英国小而弱,这种外交决策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伊丽莎白政府虽然放弃了谋求大陆领地的企图,又不得不关注干预大陆事务,把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伊丽莎白统治早期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把不列颠作为一个防御整体,不过问欧洲大陆事务,以强大的海军抵御来自大陆的侵略。为保证英国更安全,英国

  采取大陆均衡政策。早期法国对英国构成威胁,伊丽莎白利用传统的英西友谊抑制法国,后来法国由于内战而衰弱,西班牙对英国的威胁增大。英国又帮助法国复兴,同西班牙抗衡,大陆均势得到维持。

  (http://www.tecn.cn)

  克伦威尔时期,随着英国实力增强和外交经验的日渐丰富,更自觉运用均势战略。克伦威尔已注意区分哪个是其外交主要针对的国家(当时是荷兰),注重采取结盟和战争的手段,突显打破旧均势,建立自身优势的目的。这个时期英国外交中的均势思想初具雏形。当时荷兰是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荷兰挑拨离间英俄关系,同丹麦、瑞士新教各洲、汉撒同盟各城市以及德意志某些新教诸侯结成了同盟,造成相对于英国更有利的均势。英国则在外交上对荷兰表示虚伪的友好,同时却同北欧最强大的瑞典结为与国,对抗荷兰,使原有均势发生改变,接着便在1652-1654年间的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之后继续与瑞典结成同盟,确立起自己占优势的均势。

  (http://www.tecn.cn)

  英国在处理同欧陆强国法国、西班牙的外交关系中采取了形式不同,实质一样的均势外交策略。利用法西矛盾及法国和西班牙都有求于英国的有利形势,克伦威尔联合法国打击西班牙,抢夺西班牙的殖民地。法西两国是宿敌,法西两国在斗争中,都努力争取联合英国以制服对方,因此英国得以利用法西矛盾,从中渔利。

  (http://www.tecn.cn)

  早在1650年,西班牙就试图借英国人之手打击其竞争对手法国,为此最先承认了克伦威尔共和国政权。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近,使法国深感不安,法国决定调整同英国的关系。1652年,法国通过中间人同克伦威尔谈判,克伦威尔表示,共和国只要求法国国王承认它,并立即派遣驻英大使。法国马上作出了实际行动;同年12月法国派遣戴·波尔多携带法王信件来到英国,法国表示英国可以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可以以君主国变为共和国,但英法两国人民照旧是好邻居。法国实际上承认了共和国。这样,在英法西三角关系中,克伦威尔使英国占扰了有利地位。

  (http://www.tecn.cn)

  护国主政府建立后,法西对英的外交活动更加积极,两国使节频繁出入克伦威尔馆

  邸,以种种许诺引诱他。西班牙使节卡尔狄尼在一次私人谈话中向克伦威尔保证:西班牙方面确保护国主政权,拒绝给查理二世认任何支持,作为交换条件,英国要与西班牙结成同盟反对法国。法国政府也极力争取克伦威尔,法王准备以“国王”的名义称呼克伦威尔为“兄弟”,但克伦威尔转告法国说,他只接受护国主称号。法国又暗示,如果有必要,他们准备把已被处死的查理一世的家属“请”出法国,并向克伦威尔提供金钱接助,条件是,英国要同法国结成同盟共同反对西班牙。

  (http://www.tecn.cn)

  究竟同谁结盟,国务会议内部意见不一。以兰伯特为首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同西班牙结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西班牙是英国的传统敌人,应该联合法国打击西班牙。

  (http://www.tecn.cn)

  在克伦威尔时代,英国与法国因后者庇护斯图亚特王室后嗣的矛盾,通过外交途径基本上缓和了。而西班牙表面上虽作出承认克伦威尔共和国,以及希望与英国结盟的外交表示,但西班牙却与英国在争夺海上霸权问题上积累着矛盾。英国提出的要求西班牙开放西印度群岛的船行自由等建议遭到了拒绝,西班牙不许英国分享其在美洲的经济和殖民利益。当时,西班牙正在走向衰落,若同法国结盟,一方面以打击西班牙,及其手里夺得更多“战利品”——殖民地,抢劫西班牙运输金、银的船队;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法国放弃对查理二世的军事援助,这有利于防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巩固护国主统治。

  (http://www.tecn.cn)

  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力排众议,在派遣代表和法国商谈结盟的同时,已着手针对西班牙的军事行动。1654年,克伦威尔派布莱克率舰队在西班牙海岸活动,并派潘诺率舰队向西班牙占领的大安弟列斯群岛进攻。西班牙立即采取报复行动,扣留停在西班牙港口的英国商船和英人财产,召回卡尔狄尼启程回国时,护国主政府同法国签订了盟约,英西大战一触即发。1656年,英国以西班牙手里夺取了牙买回。1657年,护国主政府又和法国签订条约,规定英法两国在大陆上共同行动。法国答应帮助英国夺取敦刻尔克。1658年,英军大陆上获得法国做助手,同西班牙军队作战,夺取了敦刻尔克和其外港玛尔基,使英商在欧洲大陆获得了重要的贸易据点。

  (http://www.tecn.cn)

  对于北欧的瑞典和丹麦,采用和平的方式与双方谈判,签约后,又在两国之间玩弄平衡,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

  (http://www.tecn.cn)

  为了打通波罗的海的贸易,克伦威尔政府同瑞典、丹麦进行谈判。同瑞典谈判始于1653年,克伦威尔派遣怀特洛克出使斯德哥尔摩。瑞典当时对英国人的印象不怎么好,瑞典女王克列斯娜在同怀特洛克的谈话中说:“你们英国人喜欢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我不是说你们的将军,也不是您自己,不过我感到有许多英国人是这样”。

  克伦威尔解散“长期国会”建立了独裁的护国主政府后,瑞典一些贵族的反感情绪更是大增。在此种情况下,怀特洛克不辱使命,千方百计,用巨大的努力消除了他们对护国主制度的偏见,在1654年4月同瑞典签订了和平条约。9月,克伦威尔政府又同丹麦签订条约,使英国取得自由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并享受与荷兰人相当的优惠待遇。

  (http://www.tecn.cn)

  随着英国取得联合法国共同打击西班牙等一系列外交和军事胜利,英国国际地位和克伦威尔声望大大提高。瑞典女王克列斯提娜急于交好英国,效仿法国同护国主政府结成同盟打击丹麦,以便把波罗的海变成自己的内海。但是克伦威尔却没回应瑞典女王的献媚,而是用均势外交的策略在瑞典和丹麦间充当中间人,继持波罗的海的现状,以而在这一地区取得更有利的贸易。

  (http://www.tecn.cn)

  威廉三世为制衡当时欧陆强国——法国,与其他国家组成了不同的同盟。威廉对当时有“太阳王”美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深深的敌意。这种敌意来自他对太阳王的权势及野心的冷静评估的结果。他曾经对一位亲信透露,如果他生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他也会是个反奥的法国人,就如同他现在是个反法的西班牙人。”(http://www.tecn.cn)

  路易十四1667年开始发动对外战争,在比利时取得了康布雷、瓦朗西延两个据点,占领了法兰斯孔太,夺取了斯特拉斯堡、卢森堡等地,以而打破了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为了恢复均势,英国参加了防止法国在欧陆称霸的奥格斯堡同盟,共同对付法国,迫使法国于1697年接受《立兹威克和约》,根据此约,法国兼并的土地,许多物归原主。170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病逝,法王路易十四不遵守法、西永不合并的西王遗嘱,一方面宣布其孙菲利普五世有继承法国的权利。并扬言:“比利牛斯山脉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派大军开往西属尼德兰,命令西班牙总督和副王服从他。推行均势外交的英国当然不希望路易十四之孙也继承西班牙王位,于是联合荷兰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同法国开战,迫使法接受了《乌德勒支和

  约》。英国通过跟各方谈判后,在和约中塞进这样的内容:分割法国的殖民地、分割西班牙,以此削弱法国、西班牙两个竞争对手(在这里,分割西班牙便是一种分而治之的均势政策)。

  (http://www.tecn.cn)

  在近现代,英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外交中的均势传统依然彰显。因为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是保障英国安全,进行海外扩张的前提。在整个18世纪,对英国的均势战略的最大威胁来自法国,英国也就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来削弱法国,维持均势。到了19世纪,均势作为英国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战略,被设计的越来越精妙。

  (http://www.tecn.cn)

  坎宁任英国首相期间,英国根本改变追随神圣同盟的政策,而同梅特涅体系保持距离。

  此时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是她大致可以保持扮演平衡维持者的角色,因为当时欧陆没有一个国家占绝对优势。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遭到破坏,才会插手干预。由此在整个19世纪,英国外交的着重点主要集中在殖民地问题上,外交政策的主要考虑是法俄。法国是因为在海外殖民野心上同英国有冲突,而俄国是由于向黑海两海峡,波斯及印度,中国的侵略意图。两者都是因为殖民地问题。

  (http://www.tecn.cn)

  迪斯累里19世纪后半期两次组阁出任首相,主持英国的对外政策。

  迪斯累里是现实政治的信徒,厌恶被视为伪善的道德外交。从1876年到1878年,迪斯累里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外政策上。那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族基督教臣民,不堪忍受土耳其政府的暴虐统治起而反抗,遭到镇压。俄国为了控制巴尔干各小国,便以保护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名义出面干涉,结果造成了俄土关系的紧张。1877年4月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次年1月,俄军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俄国人的胜利使英国为印度的安全极为担心。迪斯累里料到俄军虽然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但已精疲力尽,只要英国态度强硬出面干涉,它就会让步。于是英国派出一支铁甲舰队驶入金角湾,在马尔马拉海峡同俄军对峙,但未交锋。俄国无力同英国作战,便急忙结束战争,迫使土耳其签定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实际上使俄国控制了巴尔干诸小国。英国认为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仅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也破坏了欧陆的均势。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1878年国际会议在柏林召开。迪斯累里迫使英国修订了条约,英国还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塞浦路斯岛。

  (http://www.tecn.cn)

  格莱斯顿在1880年在大选中胜出并出任首相。他扭转了迪斯累里的巴尔干政策。同迪斯累里相比,格莱斯顿更多的是以道德而不是地缘政治标准来评断外交决策。在格莱斯顿当权期间,英国确实不再介入巴尔干和欧洲的均势。

  (http://www.tecn.cn)

  索尔兹伯里是继迪斯累里之后最有名望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他使英国的外交政策又回复到“光辉孤立”的传统中去。索尔兹伯里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了支持三国同盟对抗法、俄的政策,并竭力挫败德国首相俾斯麦挑其英俄战争的阴谋。当时英国最关心的还是在海外扩张殖民地。到了1902年,英国同日本结盟,“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终于成为历史,说明英国对充当均势的维持者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欧陆风云际会,战争策源地正在形成,一战的隆隆炮声似乎就要在人们耳畔响起。

篇三:英国均势外交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的“大陆均衡

  政策:

  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

  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

  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

  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以及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为维系自己的利益,英国开始与法、俄结盟,但是英国在同盟中只承担“有限责任”。与“光荣孤立”一样,“有限责任”一方面强调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所担负的道义及关系英国切身利益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英国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突出其责任的“有限性”。所以“有限责任”还是继承了“均势与制衡”的外交传统。一战后,欧洲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德国战败,解除了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俄国国内爆发革命,被排斥在国际政治舞台之外;而掌握着欧洲一流陆军的法国则一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英国认为“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一旦德国分崩离析,这种均势必然消失;”因此,英国继续实行传统的“均势”政策,采取“扶德抑法”的做法,帮助德国恢复国际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牵制法国。德国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等都成功地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中“均势与制衡”的精神。此后英国外交政策虽有调整但还是很难摆脱“均势”思维。像二战前英国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均势思想的体现。

  二、英国采取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分析

  首先自16世纪以来,英国迅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和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帝国。鼎盛时期英国统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样,英国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以外的自治领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也就没时间过多顾及欧洲内部事务,而是希望欧洲会出现一种不威胁自身利益的“均势状态”。

  其次跟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攻击,所以英国是当时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它只须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就能获得最大利益。

  此外也跟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征等有关,如英国人民具有冷静理智、务实重行的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总是以最大程度地谋取国家利益为目的;由于英殖民帝国辉煌的历史,还使英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情绪,在这种民族自豪情绪的支配下,英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独一无二的主导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美孤立政策分析与比较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17世纪到二战后的英国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balanceofpower),即“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而我们所说的英国光荣的孤立正是英国为推进其均势政策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一个重要步骤,光荣孤立的痕迹在外交政策上表现的也较为明显。如“1880年4月,以格雷斯顿为首的自由党上台后,改变了前任迪斯累利保守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巴尔干问题上放弃了联奥反俄和支持土耳其的方针,以避免承担可能使英国卷入纷争的不必要的义务”。普法战争后,俾斯麦为孤立法国促使欧洲形成了三皇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的局面,而俾斯麦极力拉拢英国加入其体系之中,虽说英国在同法国争夺埃及、同俄国争夺近东的斗争中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冲突,它希望利用三国同盟国家作为对付俄法的抗衡力量。但由于这时的应该仍然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它拒绝签订任何具有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免束缚其在欧洲大陆的行动自由。由此不难看出,英国一方面想要通过欧陆国家的彼此制衡来实现其均势和欧陆的稳定,但又不愿以结盟的方式介入来限制其自由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光荣孤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非绝对的与世隔绝,而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灵活的外交方式,“这一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欧洲大陆国家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时,应该却置身于大国集团之外,奉行所谓光荣孤立,它灵活而圆滑地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牵制,相互对抗,以便操纵欧洲政治。它根据欧洲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取向。在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国和法国,这是它虽然拒绝与德国结盟,但其对欧洲政策是倾向德国的,而且与三国同盟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长和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德国成了它主要的竞争对手,英国这块巨大的砝码也随之移向欧洲大国天平的另一端。”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进入20世纪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十分单纯:实现国家天定命运,避免海外事务的瓜葛。

  这促使孤立主义应运而生。”在托马斯?潘恩1776年发表的支持美国独立的小册子《常识》中,指出:“美国没有欧洲的关照同样也会繁荣起来,也许会更加繁荣。”“美国真正的利益在于避开欧洲的争端,如果它由于对英国处于从属地位而成为英国政治天平上的小小筹码时,它就永远摆脱不了那些争端。”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孤立主义是针对欧洲尤其是其独立前的宗主国英国的。接下来一系列的行动更使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准。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约翰?亚当斯在1776年大陆会议中讲道:“我们不应该与任何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陆国家结成联盟……我们最大可能把我们孤立起来……我们与欧洲的交往只能是贸易,不是政治,更不是军事,我们当欧洲战争和政治的玩物已经够了。”而当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诡谲风雨,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们位于隔离的遥远的位置,这要求我们并使我们追求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至此,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策而不仅仅是思想在美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实行着较为原始的不结盟策略,由此领悟到以中立作谈判筹码的好处,此后的,此后的许多新兴国家也颇懂得个中道理”。当然孤立主义在后来也有不同的发展。1820年,以普俄奥为主的神圣同盟极力压制西班牙革命,而英国为阻止神圣同盟插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向美国提议共同采取行动,由于不放心英国的动机加之长久以来对欧洲权力的厌恶和排斥,美国独善其身,宣布将欧洲权力政治排除于西半球之外,这也便是我们熟知的门罗宣言。门罗政策所宣扬的是在之前美国一贯宣扬的美国人不涉入欧洲的权力斗争的基础上,欧洲人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务,而这个美洲事务的涵盖范围在门罗总统看来指的便是整个西半球,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势力伸向此半球的任何一部分,均对我们的和平安全构成危险。”同时“我们从不参与欧洲强权为本身事务而起的战争,参战也不符合我们的政策”。此后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两次世界大战中为求自保而推行的中立法也是孤立政策的具体展现。虽说孤立主义发展已经可谓相当完善,但这毕竟是美国在其立国之初为防范其他国家干涉而影响其独立发展与美国特殊国情及历史决定的,但任何一个国家实力一旦增加,美国领袖也希望化实力为影响力。事实上自一开始美国便专心一致在美洲开拓领土,并美其名曰实为美国内政问题而非外交政策;在美国所谓的孤立主义时期,其海军在几乎所有的大洋纵横驰骋,陆军几乎在所有的大陆上都打过仗,美国也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快速发家”———使自身的实力急剧增强、地位快速提高。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实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都使美国领导人寻求带领人民走出孤立主义的措施。第一个向孤立主义发起挑战的是威尔逊总统,一战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成立国际联盟并想促使美国加入这个联盟,可在孤立主义者看来,这不仅会使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也难以避免欧洲插手美国甚至美洲,因此国联虽然成立,威尔逊却无法使自己的国家参与到他努力的成果之中。真正使孤立主义走向坟墓的是罗斯福总统,他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以国家利益为根本要求带领人民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对法西斯主义的强烈憎恶,连同对其挑战包含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双重祸害越来越敏锐的认识,促使罗斯福开始转向”,其标志是他的“检疫隔离”演说,主张毫不含糊对待法西斯瘟疫。“尽管遭到孤立主义势力过强削弱其效果,但毕竟使美国国会同意大规模扩充海军。罗斯福也希望最终能使美国人民认识到只顾独善其身的孤立会加剧战争危险。”之后罗斯福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租借法案》中驳斥中立政策,呼吁美国参与干涉的努力使孤立主义再次动摇。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也可谓促成了孤立政策的最终消亡,大火烧到家门口才让美国人醒悟,孤立政策已不合时宜,必须要改变。从以上对两国孤立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

  1.均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两国与其实施孤立政策的对象之间均有一段水域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与欧陆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着英吉利海峡,美国与欧洲之间更是隔着广阔的大西洋。天然的优势使英国可以有理由离岸制衡不介入欧陆系统;而美国也可以免受干扰,去增强独立后的实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势的保障下顺利进行。英国的光荣孤立本身就是均势体制下的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得英国可以安稳地在海峡另一边保持其“光荣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划的欧陆平衡。但当英国实力不够维持一个庞大的均势体系之时,孤立便走向孤独最终完结。而“受大多数美国人排斥的均势观念事实上也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要它运作良好。是均势遭到破坏才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不得不终止其长久以来的孤立主义。

  3.两国的孤立均非绝对无条件的孤立。英国保持自由行动,抑制欧陆上有任何迹象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欧陆上一定时期保持安定稳定状态时,英国才会用光荣的姿态孤立自己更好地实现其在“均势维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间的转变。而美国,积极施行领土扩张政策,在孤立主义的掩饰下,以血腥的方式实行其西部扩张开发,并解释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做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施行先拉美后亚洲的逐步扩张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实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成功。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也并没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减,反而在促进经济繁荣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为两国发展作出了贡献。光荣孤立和孤立主义分别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动,英国一方面保证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欧洲的持续和平并同时增强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孤立主义使美国在独立后获得喘息的机会,不介入各国争端,安心扩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

  5.当然也不可否认,两国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恶果。英国一贯奉行孤立于欧陆之外的大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遭到欧陆大国的戒备心理,当为对付欧陆而争取其原殖民地美国帮助却碰壁时,英国陷入真正的孤立处境。而美国在二战中严守中立纵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点:

  1.英国的孤立政策是主动开始,被迫结束。事实上,英国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的,认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由于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种自愿选择,因而英国推行孤立主义显得积极、主动。但随着实力的下降,叫嚣的资本也就随之减弱,直到自己的实力真正无法维持这个曾经令它骄傲的政策时,曾经的光荣孤独者必定要在孤单的背影中结束它的辉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是被迫开始,主动结束。而美国一个独立之初人口不到300万的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都无法与欧洲大国相匹敌抗衡的情况下,以孤立政策保护自身受到过分钳制以及掩饰自己不断扩充实力的动作,便显得尤为明智和重要。而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逐渐增强直至跃升为第一大国时,孤立主义的羁绊让国家领导者和政策分析者认识到废止它的时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成就了罗斯福国家主义的愿望也宣告美国孤立主义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义之一是保持行动上的自由,而其本质便是对进行扩张的保障。

  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体表现中都有体现。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受其例外论影响而具有合理性。即认为美国的社会是独特的,包括其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和传统以及其他的特点,才使得美国与与其存在差异的欧洲国家保持距离。

  3.英国孤立政策仅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种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政策,单纯是政策层面。而美国孤立主义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的影响,美国优越感、精神传播的作用,“他们依然信守使美国独树一帜的那些原则”。“美国外交政策的早期论点之一是认为,欧洲战事不断乃源于其外交运作的尔虞我诈。

  欧洲领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竞逐,最后会得出和谐,并据以建构他们的国际体系,美国领袖却预期世界会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敌人。”对欧洲体制的厌恶及不满,使奉行道德原则的美国人不愿蹚那个与欧洲有关的浑水。“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足可见美国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政策层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围的不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领导人提出,在统治阶层流传广泛,而在民众中影响较小;而美国虽由领导人提出,但在美国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孤立主义者的力量和影响也是在不可小觑。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美国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者要想把广大思想中根植着孤立主义的民众带出来会如此之难。

  5.对待均势政策的态度。英国当年不想介入欧洲枝枝节节的争端。但英国很明确欧陆均势对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运用传统的欧陆外交方式竭力维护均势。相反美国却不认为均势或欧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会到厌恶的地步。“但却自认受独特不凡的天命所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的纷争,即使介入也只是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风格行事,比起欧洲要公开得多,也带有强烈的法理及意识形态意味。”简言之,可以说英国在离岸制衡,美国某种程度上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味道。

  综上叙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以不同的进程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差异明显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孤立主义在两国国内都曾有过一段兴盛的辉煌时期,事实上,直至今日,两国的孤立政策都没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继续影响着两国对外政策。而只有真正把握两国孤立政策的历史和异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英美、更好地去把握它们当下的外交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访问: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 均势 外交政策 英国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