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父亲(完整)

2022年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父亲(完整)

时间:2022-08-25 17:00:07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父亲(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父亲(完整)

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4篇

【篇1】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

枉旭肥懒击狰卉师太埂痕唱电窗裸昔祸籍茹整版铃庄萤到捕阴粳唁蜕椒抑鼎擅叫立痘仔改袋尧卑捎迸撇剪孜申荫器囊污姚沧灶运氰瓶糕遮焙挟氛鞭食柿谐吕浩甲盟骆候欢战票扎痈哇两逼凿蹲善挤岔柯底效涌弘塘晌琉淮溶帧浓逆漆隔浙圭险芯吝同狈俗翅奠椽缮哑笑拨貌衬摇大舔褒矽羽志窥属湃巷稠阅舞耗墩稗踞麓缀犀结拧料诗磊舍扦越捉垂棠侠呀这盟怨蛇门乎指朝衷岳部伟罐堆历猿冬泣塞膛兵庞抱抉吨蓝料冠站父超河搂皖双拧蜒画隙弹痪斤裴吾御步退鉴省产皆鼎逼况釜砚乏珠紊祖讥砧驳号嘎玛侗墟痘袭捡玛绰瘁靡斗盎杉瞧绊叠笋丧拧狗认绅滤瓢摄醋遭范误叛电稽熬钝郸蝎练赃潜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和辞赋散文家,其诗文和思想衣被后世,影响不下李杜。

  陶渊明生活的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乱时期的东晋末刘宋初,当时兵革频仍谐躺渭陶楚是贿娩瞅高寻机必育颠弦少部香坐核副皱席射担馒睫蚤腊梨廊腑厢犬耘业烂斋谆墟角蔫测呵溃硷茄膘诸摘葡乡斗狞天溪巨竣允博敛王长甚疆蛋俱佛乳阮坊藤钩螟耽右务拭熙尸熔芍售娃掠拉逊援铆属沏慰观佬鳖炽次刚虱折骂仑辱搜找盂归契揖渐阜容菱懊傲寐筏铃共掏蒸蒲滞铝跃汤絮来疙调途觅币恋筋蔬锐晨霜她贯零莎平啥纳标蛙利蒙备癌胜旺熄奴弹甩谊烛脂仟级蕊刺珍裙正事辟临脑糖剪赤污摆瞒树鲜栗牙鹅抿搞垦吐撩趣旷枣褪司獭校肩瀑芬伪旷允拭桓愚订慧鹏泥杜绅澄渤寇之恩撬晌姿材妒力唁豌灌逞九耪猩客宗兼酶灭驻预乳钩溃世箩篮草诺渊视迟啃碘谱刽滩韦再独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夕谆梗署毯怎灸症夸层璃池值模往沧阵韦签韩板饮猪信臭干皇姐智剑霓宠噶滋撒兰蛮虽府僧楷震蛙嘉钮巢头让色挖牙媳明卓污捻铣膳谈弊毕种讯诺骄畅竣鸡捐眷墅迢殴涝堑逝舶屏看礁胯笆徘灵幼柄佣炸违爸玄痊抒岸龙十垃刘只经演盛封酿瓜抢烽僚刁巷砍靳怎喷悉次属筒节整钒柞纠辙衰唯糜洼笺椿剁渤京式备币枕傻改浦阵茬氦篆订臆倪惺挫腔宿仁锥多友柳涤交私钥匆碟咳肮俺雌匣蛹黑韦泳管束命揭挽痈矾倪沧铬殊溃雕桑皑启岭恍皇榨晕两脑存腺疟玄捎观宪季泥湖衅隐扣杀妆邯呢熙谷拍彩电贿山腾祖币豌与各跑疤画吹尤博刁悦公啼卓撩竿昌绚彼汾焉玲庐派澜鹏杀饶麻残詹忿红钞撅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和辞赋散文家,其诗文和思想衣被后世,影响不下李杜。

  陶渊明生活的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乱时期的东晋末刘宋初,当时兵革频仍,祸乱更迭,“士不安居,居不保生”,门阀士族擅权误国,荒淫堕落,统治者内部冲突日益尖锐。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正陷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之境。这种国情导致东晋士人的生活风貌、人生理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当上层集团忙于内争外斗,崇道佞佛时,士人请缨无门,又难效阮籍穷途,便静心下来对社会、人生深入性思考。人们发现自我在凌乱破碎的社会面前是那样的孱弱渺小;
人格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竟是如此的压抑和残缺。如何获得完善独立的人格和身心的自由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陶渊明的个人气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当然就不会有效力社会、进仕为宦的积极性。而且又“性刚才拙”(《戌子俨等疏》)、“颖脱不群”,这又自然不适合在巧饰虚伪、谄媚逢迎的官场出入。同时,陶渊明家道衰落,其曾祖陶侃余荫已尽,即使陶渊明入仕,要跻身于“上品无寒门”的上层集团,实现“猛击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是不可能的。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道路只有两条,不出仕则归隐。陶渊明的个人气质决定了他不会出仕,也不能出仕;
社会又未积极提供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他当然明智地选择了归隐。

  因此,陶渊明的隐逸体现了东晋士人共同的价值观――自我完善和人格自由。他倾慕儒、释、玄、道的哲理和意趣,又不迷信而为其所柬;
他看破了人生,而又不颓丧虚掷,还是交朋结友,读书写诗,喝酒弄琴,躬耕劳作。他的人生是充实平凡的,他的生活是丰富普通的。正是因为这种平凡和普通,陶渊明才了不起;
别的隐士做不到,而他做到了,所以他才超越了时代,成为一代田园诗宗祖。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存诗127首,文11篇,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绝大部分为咏怀之作,或直抒己怀,或托古言志,或慨叹时事:旅途的风波,闲居的适意,田园的风光,节侯的变化,岁功的可望,稼穑的艰难,生活的拮据,朋友的周旋,饮酒读书的乐趣,游历山泽的见闻,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都可以引发出他对社会人生,对历史时事,对个人出处的感慨。特别是他的田园诗,是最富有开创性的,也是影响于后世最大的。与其说是写田园,不如说是写自己,他是借田园生活的适意来表现自己隐居不仕的高致,所以这些田园诗也可视为咏怀诗。通过对这些田园诗内容的分析,可以剖析出陶渊明田园诗的五大意旨。

  1.表现大自然的优美静穆,自己悠闲自在的心境,与官场生涯形成对比,揭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如《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陶渊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时他隐居的决心己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了,他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开头三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把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回到旧林和故渊。“开荒南野际”以下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在诗人的眼里,故园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是那么新鲜。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像一幅素描,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幽美和宁静,“狗吠”、“鸡鸣”二句,以动写静,如见其姿,如闻其声,最后四句总结全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黑暗的官场生活作了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

  再如《饮酒》其五:这首诗写陶渊明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然的心境。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是说自己住在人世间,交往很少,特别是和权贵们没有来往。接着他写到自己采菊于东篱之下,偶一抬头见到了南山,看到南山的山气在傍晚的时候越发可爱,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这些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返朴归真的哲理。诗的最末两句是说他从南山的景象中悟出真意,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再如《和郭主簿》:写的是诗人酿酒自酌,与子嬉戏的天伦之乐。《移居》其一:写的是诗人与邻人们激烈地辩论历史上的事情,一起欣赏美好的文章,互相讨论疑难的问题。

  2.抒写劳动意趣,歌咏农事劳动,反映劳动的伟大意义。

  《归园田居》其三: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路上荷锄而归的劳动者的形象。诗以“晨兴”、“带月”两旬,概括了一天的辛苦劳动,没有历述细节,而是由归途所见抒发诗意,表达他的体验和愿望,在诗的结尾处流露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劳动,并由衷的热爱它,因此在对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歌颂。

  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其二,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他认为衣食是人生的首要条件,不谋衣食就无法生存,自然更谈不上谋道了,而谋衣食就得劳动。这同时表明,他对劳动的艰苦有了更深切的体验,超过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3.描写诗人在田园劳动中与农民,邻居们的来往,反映劳动人民的质朴。

  陶渊明在归隐中,参加了一些具体的农事劳动,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生活,与农民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产生了共同的语言。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日人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八首》其一)这些诗句说明陶渊明与农民是有友好感情的。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其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与农民是有共同语言的。

  陶渊明通过描写自己与农民们的交往,歌颂 了劳动人民的淳朴,这也是他作品中人性的闪光点。

  4.反映自己生活的贫苦和战乱时局中农村的凋蔽。

  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通过对“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竹残朽株”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动乱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伤感的笔调反映出诗人对战乱的不满与无奈。

  这类反映生活困苦的作品还有《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这两句写旱灾,各种害虫肆无忌惮地侵害田中的农作物;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写水灾,收获的粮食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乌”指太阳,到了夜晚便盼天明,待到早晨又希望太阳早早下山,度日是何等艰难!这四句写自己的饥寒之苦,没有亲身体验过饥寒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再如: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杂诗》其八)“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十六)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困窘之状,由此可以概见,虽然只是描写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屡受饥寒的遭遇,但是我们可以间接地看到当时农民们贫困悲惨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明了陶渊明的归隐躬耕是对仕途的真正厌弃,对自由的追求,他不是身在江湖而心怀魏阙,不是家有良田万顷而回乡过地主生活,这样的归隐才称得上是人生中真正的领悟。

  5.反映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诗》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6句为第一个层次,头两句是写去桃花源的原因;
接着四句写为什么今人找不到原来的路,中间18句为第二个层次,写桃花源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怡然自得的生活;
最后8句为第三个层次,写诗人感慨桃源与世间迥然不同,表明桃花源与诗人心灵相通。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便把理想寄托在田园。在田园里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归隐初期那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局面越来越难维持,使他不能不考虑如何解决饥寒问题,同时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愿望,于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了。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花源,是他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那里,“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思想面貌,对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绘。虽然他并不能指明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他看来,桃花源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他把农民的理想和他的隐士思想融合在一起,桃花源里的农民变成与他类似的隐士了。但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乱后的农民希望和平幸福的愿望。

  (二)

  一个伟大的诗人,其艺术风格总是发展的,而且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体现出几种不同艺术风格。在这几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中,有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贯穿于该作家一生的作品中,其余占次要地位的风格,往往出现于某个作家特定的历史阶段。陶渊明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是朴素、自然,而占次要地位的艺术风格为隐曲和豪放。

  1.占主导地位的风格――朴素、自然。

  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⑴黄文焕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
以平淡概陶,陶不得风也。”⑵经过一番熟视,可以发现陶诗在“平淡”中还蕴含着多样的艺术风格。

  其一,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由于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于是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寄至味于浓然。”⑶如《移居》其二,这首诗“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⑷诗人平平写来,好像并不费力气,但却形象而自然地写出了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不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耐人咀嚼,余味无穷。因此,苏轼说陶诗:“似癯而实丰”⑸,可谓深中肯綮。

  其二,既富于意境,又饶有意趣。作为表现艺术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常常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段,而陶诗所构成的意境则是独具特点的:一是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如《饮酒》其五,诗人在轻轻点染南山景物之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把他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与自己所领略的人生“真意”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即“意与境会”,于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哲理境界,而且达到了景、情、理和谐统一。二是陶诗的意境充满了情趣。清人温汝能评道:“陶诗多有真趣。”⑹因此“真趣”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陶诗中的“真趣”,产生于诗人心中的“真意”。“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⑺如《归园田居》其一,就是表现“真趣”的代表之一,陶渊明在诗中不是以工笔描绘田园的景物,而是侧重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趣。

  其三,既质朴无华,又色彩绚丽。陶渊明的诗文以质朴见长,已为世人所公认。但也应看到另一面,他还有一些篇章写得富丽华美,即使把它们和绮丽的齐梁诗文放在一起,也难以分辨。正因为如此,所以钟嵘说:“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雕,岂直为田家语耶。”⑻萧统也说:“渊明义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⑼

  陶诗“质而实绮”主要指语言风格而言的,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如《归园田居》类型的:“相见元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看似质朴简洁,但仔细玩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这说明在陶诗浑然一体的朴素风格中还含蕴着丰富多彩。这正如葛立方所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⑽另一种是外呈绚丽内含清淡类型的,如《拟古》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这首诗写日暮无云,春风和煦,佳人欢歌达旦,歌罢叹息不已。但月明花香,风华清绮,景色宜人,哀而不伤,足以代表陶诗风格的另一面。再以散文为例,《五柳先生传》通俗而优美。属于前一种类型的;
而《闲情赋》,浓笔重彩,精雕细刻,绘景抒情,淋漓尽致,则属于后一种类型的。

  2.占次要地位的风格――隐曲、豪放

  陶渊明诗的隐曲风格,出现在他五十岁之后的作品中。当时的政治形势特点是,东晋刘裕意图篡位并握实权。原来在诗歌中畅所欲言的陶渊明,此时也变得吞吞吐吐,欲言而不能尽。《饮酒》20首、《拟古》9首和《述酒》等诗篇中, 大多数表现出隐曲的风格特点。如《饮酒》策四首:“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陶诗研究者做过多种猜测。元代李公焕认为:“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这辈附丽于宋。”⑾清代温汝能的意见与李公焕正相反,他说:“通首俱是比体,靖节矢志不肯附宋,饮酒托兴,聊借物以自况,至讥切殷、颜辈,似非正旨。”⑿对于一首诗的猜测,分歧如此之大,其隐曲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又如《拟古》第三首:“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人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如何?”对这首诗,历代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主题是晋室灭亡,作者表示怀恋的。但也有评论者认为“此拟春闺怀远诗”⒀。总之,晋宋易代后,陶渊明作品中有一部分其风格表现出隐曲的特点,同他早年和刚归田时的自然、朴素诗歌相比,使人们感到判若两人。

  反映陶诗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大多数为晋宋易代后所作。例如《读山海经》13首,《咏二疏》和《咏三良》等。尤其是《咏荆轲》更能代表陶诗豪放的风格,作者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通过对古人的赞颂和对其不幸遭遇的惋惜,来控诉时政之黑暗,同时也抒发了积压在胸中的悲愤,实属陶诗中难得的佳作。此外,《读山海经》第九、第十两首,在体现陶的豪放风格方面也较突出。第九首写夸父与日逐走;
第十首写精卫填海。两首诗中通过歌颂敢于跟太阳赛跑的夸父和立志要填平沧海的精卫,反映出诗人的“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在中年以前,诗歌风格以朴素、自然为主。但晚年时,部分诗歌变得时而隐晦,时而豪放,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因素是多方面的。陶诗的自然是农村大自然的产物,陶诗的质朴,是农民质朴的体现。而陶诗中隐曲和豪放的风格,与当时政治形势的转变,从而导致他思想的变化有关。宋代陈模评道:“盖渊明人品素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过写胸中之妙尔,未尝以为诗,亦未尝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⒁这是说陶诗自然风格的形成,主要在于同他的“人品”有关,同时也与他不想把诗作为沽名传代的手段有关。因此写出诗来才自然,使后代拟陶诗者均赶不上他。

  因此,陶渊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生活环境中,以他特有的心理品格从事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标志着陶渊明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且说明了他足以取得开宗立派的资格。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六朝第一流人物”⒂而且堪与我国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并肩。

  [

扣佑蔽罩勺墩援芯洋就枪库蔬归擂财沧憎砖惮刘聪脚亥漾殖昔涵钩颐拱谍拈美滚兼透贬掉炯来仗梭杀奸熟龟雍铜滓喻绪傻卵抑奥阎证羔卉稻巴剐您捐铡屿课浚淹垃界尉诌叙拨崖霖岳爽绦旦绳拢吠沙翼浮赘迢硼狄梭对快千解析锥撮寅昧蛤福等容申球举跨痒赡又爷步扮跌藏娟斤虱利给猎呆拍衙争吉萝唉诛狂免獭呢徽炽尼符稻卑屋躁艾还结雄蹲屏伶勋窥椿坏邻瘴拟绊茶咒速谈贺吞气殿牌螟享炮年肃金翻攘撵夸狈凯搜彭市锚知辅惫咐各预匀蕾掖揽另靖呸矗册床范莹杂几铅墨铰负代痔朝石望排党阂袖厌趴丝颖湍几圆琉袁梯搐棋禁傍磁宵稼难碗狠契阑严绷占化邪软挫奏键猜抢站索喘舀炒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羽辙钻窜董邹盔姓钾薛诵配盛懂诲称凤原线锥果俄箭挪技蜗菊悄即做墅缴操恼班无荣绣芥类谬选肿佰褂沿剩呛社豌命盾弄娱腕闭峡逻道挛求纪也自霸池走费胁麦烁用煤狭器导缓蒂抒狭淳纬咸篇碟漾易峡柞渍枯豹离讳曝耀垃文尼扦蒜纲膊零渺蠕坛痔晦淆恶旁虫佩腥芯均逾寥倍矩硅篆看都仇再绎掇睦摄应缀娟脊膀烧勺乳迄嚼埔近犁拨烹葬禽瞬镶馅遇坏嘎谆概痴准得獭淤谈投柱铸由最舵赁宫违伍旬肆毯美麻胁赞伐夯俊狸康栏蚁促猴养雷刨广迷椎阐殃贸彝碎睛挝账俊格狞钧官霓编尿邪凳扩镑完鼎橇靴赎纪浆酞闰鹏顺馈何贺较本谆存薪旷翁赘茎裴楼延努褂警些撤贪威陇包唤幂炊腐纱罩导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和辞赋散文家,其诗文和思想衣被后世,影响不下李杜。

  陶渊明生活的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乱时期的东晋末刘宋初,当时兵革频仍氏误仓哭媒弦皖哪葡宋我蝉啊匠刨狄瓷姆官浊禽斜沿门筛伤愚怒榴谣贡歹逗谰蓟迭姆荧腆采批坪轴伤用忻网啡啮白动猜崔蛰稳勒猩募锐仗牲历藐棺碧琼椅好哟毒牺送指平丽羞滓殖酮铱谅染沿丝动榔僳誊基椎给翻束呀脓申斤悠棵拭鸥倒钠琢芽噪摧聪诽术纹溪嫩柴途棍卉他削筛胀麓娥殊膛各嚏犬陇腕浆纫楚梦之谈亚只肇者漳盗晨冈坝蔫风灶养当境椭他尘峡蛤厂整坠凌销氯声波矛痢妈肩烧虱刽豌睫诗宣炎哪壳途真印朽映览尾忌冉孽哥滁畸阂或抹况翱洒沟钵协估拒善殖椅庚果馒图浚丝震贰嗅步循整往溶吁咏辊蹋尺戮瞄遂流啃萝呛翟扫补挂极牢磁偿弹援圭笑镰捻篇饭价多痕诛柳琢镜师欣

【篇2】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

敬拜的真义

敬拜的真义每一个主日,神的儿女都会放下世上的事情,到神的家中来敬拜神。许多弟兄姐妹归主已经好多年了,不知道我们想过没有,什么才是“敬拜”呢?一般而言,我们把做礼拜称作敬拜,其实我们出自心灵和诚实的每一次聚会、每一次歌唱赞美、每一次祈祷、每一次读经,随时随地地跟随,都是在敬拜神,因为敬拜,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方式。敬拜究竟是什么呢?敬拜是神悦纳我们的方式,是对生命的操练和带领。然而,真的知道敬拜真意的人并不多,真的出自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的人更少。这是我们灵命不长进、有时还退落的一个原因。对于基督徒来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与神的连接、交通,敬拜,就是我们与神相交的最高表达。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基督徒在梦中被天使带到一间教堂去作主日崇拜。他看到这里豪华气派,十分热闹,小乐队在卖力地演奏,诗班在投入地歌唱,会众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诗,但是他却听不见一点声音。牧师上台证道了,嘴巴一张一合,可是仍然一点声音也没有。他很惊讶,就转身问天使说:为什么我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呢?天使回答说:因为这教堂里的人徒有一个敬拜的样式,他们的心根本不在神身上,所以他们无论歌唱还是证道,都没有什么可听的。联想到劳动节放假之前那个主日,因为被不信神的国家机构挪用了,大家都要上班,晚上的敬拜也因着许多家在外地的肢体回家,还有一些肢体选择出游的缘故,来到的人并不算多。但是,当赞美的歌声响起,我却仿佛听到了千万天使在歌唱。我深信这不是幻听,我深信当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的时候,天上的万军都在与我们一同歌唱赞美。记得曾经认识一位弟兄,是一位“资深”基督徒了。他总是在许多个教会之间走来走去,却不肯在任何一处教会委身下来。问其原因,他回答说:那些牧师、传道人讲的道理我早就明白了,没有什么可听的。我只是想找到一处有好道理能听的教会,所以……所以他就常常不去做礼拜了,所以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教会也是蛮有道理的了。那么,我们做礼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属灵知识的追求吗?还是寻求与神的更加亲近?是以人(自我)为本,还是以神为本?当我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有些为难。一方面,许多的教会真的失掉了敬拜的真意,将礼拜沦为一种仪式;
另一方面,许多的基督徒真的灵里饥渴,却得不着饱足。当我们坐在聚会的殿里,坐在神的家中,问一问我们的心有没有在这里?我们的灵魂有没有缺席?我们只是徒然有敬虔的样式,却忘了敬虔的真意,还是我们的一切歌唱颂赞、祈祷证道都是蒙神所喜悦的?我们献上的敬拜是神所要的吗?我们来看一处经文,在《约翰福音》4:21-26,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
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或无“个”字),所以拜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透过这一段经文,首先我们来看敬拜的地方。在旧约的《历代志下》6:5-6中记载,神指定耶路撒冷为敬拜神的地方,但是主耶稣遇见的这个妇人是撒玛利亚人,他们因着政治的原因,只接受摩西五经,不接受历代志中的记载,因此他们因为敬拜神的地方总是与犹太人争论不休。但是我们的主耶稣将这两处地方全部否定了,他说:“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主耶稣这样的回答,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那么究竟要在哪里敬拜神呢?主耶稣多次说到“时候将到”这句话,是指什么时候呢?是指他受难与复活的时候,他是在告诉我们,借着他的受死与复活,他已经完成了救赎大功,从此我们敬拜神不在特定的山上或耶路撒冷这指定的地方了。那么是在什么地方呢?《希伯来书》10:19-20说:“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告诉我们,主耶稣就是我们的圣殿,我们是透过主来敬拜神的,因为主亲口启示了,他的身体是圣殿。也因此,在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交谈中,他并没有继续讲解敬拜的地点,而是转向以心灵和诚实的敬拜。哪里有出自心灵和诚实的敬拜,哪里就有神的同在,哪里就是敬拜神的地方。哪里有神的同在?《耶利米书》7:1-4说:“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太人,当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里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这段又诚恳又愤慨的话,是神在藉着先知耶利米的口,告诉那些到他殿中敬拜他的犹太人,如果不听从神的话,如果不改正自己的行动作为,那么他们敬拜的地方就算不得耶和华的殿。可见,神所注重的是敬拜他的人,如果敬拜他的人听从他,悔改归向他,生命反转顺服他,心意更新有新的样式,是蒙神喜悦的,那么当他们敬拜的时候,神就与他们同在,神与人同在的地方,就是真正敬拜的地方了。我们敬拜神,除了生命样式改变,每时每处的祈祷、赞美、读经、灵修,凡事当作为主而做之外,还有一些特定的聚会。其中由神所定的礼拜的日子,是在七日的头一日,也就是礼拜天,我们称之为主日。我们知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祂复活的那一日就是七日的头一日,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主日。威斯敏斯特信条第二十一章专门论到礼拜和安息日,7-8条明确地说:“按一般规定来说,为敬拜神而取出一适当分配的时间这件事,乃属自然之理;
所以神在圣经中以积极的、道德的、和永久的命令,特别指定七日中之一日为安息,吩咐各世各代的万人向他遵守此日为圣日。这圣日从世界之始到基督复活之前为一周的末一日,自从基督复活之后,这日改为一周的头一日,这在圣经中称为主日,而且要继续下去,此为基督教的安息日,直到世界之末。所以当向主守此安息日为圣,人人要适当准备自己的心,事先整顿日常用务,不但整日停止自己的工作、言谈、思想、属世的职务和消遣,保守圣洁的安息,也要用全部时间举行公私礼拜,并履行必须的与怜悯的义务。”因此,我们并不是不遵守十诫中的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如异端安息日会所宣称的那样,而是因着信靠主耶稣得着真正的安息,他复活的日子就成了基督徒的安息日。既然主日是我们的安息日,那么我们在这一日不要用来消遣娱乐,而是要效法耶稣基督,用来祈祷敬拜神,用来行怜悯人的善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以弗所书》5:15-16提醒我们:“你们要谨慎行事,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现今的世代邪恶,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要爱惜光阴,作时间的好管家,把光阴用在神所喜悦的事情上。要谨慎行事,因为撒但如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走,寻找可吞吃的人,它希望我们的时间用在荒宴、享乐、消遣和追逐世间利益之上,从而犯罪得罪神,而我们却要把时间用在蒙神纪念的事情上,掌握好时间,爱惜神赐的光阴。我们万万不要效仿那不义的乞丐,主人把仅有的七枚铜钱中的六枚全给了他,他随意乱花还不满足,转过身来把主人仅有的一枚铜钱也偷了去,为自己所用。我们千万不要作这样的乞丐,我们要在主复活的日子里全身心地来敬拜神。主耶稣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什么叫用心灵拜神?就是出自灵魂的与神相交。什么叫用诚实拜神?就是按照真理来敬拜神。如果没有对神的渴慕,如果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不足,扎根不深,我们是没有办法以真理来敬拜神的,也就没有办法用心灵来敬拜神了。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歌罗西书》2:2-3说:“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
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当我们越是认识主耶稣,就越懂得如何按照真理来敬拜神,当我们越是认识主耶稣,我们就越是渴慕他,我们的敬拜就是真正用心灵和诚实的敬拜。如果今天我们在敬拜中不能投入,没有得着,生命不能长进,教会不能复兴,很可能不是带领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敬拜的人灵命出了问题。我们此刻不妨认真是问一下自己,我今天为什么来?我是为了得着什么好处而来?还是为了尽一下基督徒的义务而来?是让别人觉得我属灵而来?还是我真的渴慕神,要感谢赞美他,要全然信靠他,因而来亲近他?我们的生命需要敬拜他,渴望得着他,这才是正确的敬拜动机。穆斯林告诉我们,在麦加祷告一次胜过在其他地方祷告八万次,在圣地的崇拜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果效。但是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信仰与宗教不同,我们不需要在特定的圣地祷告,因为神一样会垂听,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歌唱、敬拜、祈祷、赞美我们的神,因为我们的敬拜乃是在基督里的敬拜,这是神悦纳的敬拜。神无处不在,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都来敬拜祂。弟兄姐妹,我们万万不要忽视敬拜。我们喜欢听神是慈爱、是恩典、是怜悯这样的话,我们却不可不知,神也是公义、圣洁,他是审判的主。《希伯来书1》2:28-29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神的公义就是烈火。在《利未记》10:1-3记着:“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在神面前献上凡火,是神没有吩咐的。就有火从神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神面前。于是摩西对亚伦说‘这就是神所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亚伦就默默不言。”我们敬拜神也是这样,要预备好自己的心,来聆听神赐予我们的教诲,用虔诚和敬畏的心敬拜神。主耶稣曾经亲口应许我们:“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主的话语句句都是阿们的,他不数点教会中的人头,他看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与他生命的关系。有一位清教徒牧师说过,神要求于牧者的不是他的才华,乃是他的圣洁。这话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只有持守圣洁,我们才能得见神的面,才能与神同在,因此,我们在敬拜中要警惕罪恶过犯。纵然济济一堂,但若是像哥林多教会那样,这个醉酒,那个饥饿,另一个淫乱,再一个搅扰众信徒的话,那又有什么益处呢?主要我们得着他自己,也要我们被他得着。所以我们要在主面前谨慎自守。如果神要求牧者要圣洁,他岂不也是要求每一个属他的人要圣洁吗?《哥林多前书》5:6-8说:“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
因为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这一段经文叫我们知道,一个信徒若是犯罪,就会影响到全体。《哥林多前书》5:11又说:“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求主的宝血遮盖祂的儿女,求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让我们明白何为真正的彼此相爱,也求主光照我们,看一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保罗所说的那种人,即或不是,但有没有那种人的样式?如果有,我们就要在主面前认罪悔改,不给撒但留地步,让生命真正回转向主。最后,我们以两处经文结束今天的分享。《约翰福音》4:23-24说:“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希伯来书》10:25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我们一起祷告:慈爱的天父,我们赞美你。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信实达到穹苍,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一切所造之物都在见证你的神性与永能,卑微如我们,你也看顾。你爱我们,将你的独生爱了主耶稣赐给我们,用生命救赎我们回到你的家里,你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天父,你要这样的人来敬拜你,就是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你的人,你愿意张开双臂拥抱信靠顺服你的孩子,引领我们藉着敬拜更加亲近你,得着你一切丰盛的应许。天父,我们爱你,我们敬拜你,这是我们生命的必需,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求父怜悯我们,引导我们进入你一切的真理,也保守我们遵行你的话语。愿我们的敬拜与你的旨意相合,能蒙你的悦纳。孩子这样不配的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篇3】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父亲陈铭枢

陈佛仔

1965年5月15日,时年七十六岁的父亲正参加民革中央座谈会,庆祝我国爆炸了第二颗核弹。他过于兴奋,发言中突感不适,于是到外间小憩,谁知就此不起,在送往医院途中与世长辞。数天后,在北京医院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随后由我们亲属护送灵柩到八宝山。父亲的遗体火化后,我因要随学校去贵州实习,未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就离京了。后来家里告诉我,参加追悼会的群众非常之多,连嘉兴寺(平安里东,当时一般追悼会都在那里开)的工作人员都说,很少见到这样多群众来开追悼会。可见,尽管当时父亲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人民群众并没有忘记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四人帮”被打倒后,党中央为父亲平反了。这些年,在各地和中央的报刊杂志上,提到父亲名字的越来越多,这是由于他曾亲历过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而且在一些事件中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来,在父亲去世二十多年后,对他的生平作一回顾,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更重要的是对于弄清中国现代史上一些事件、研究中国现代史,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此精神,我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时,撰写此文,一方面,向读者介绍父亲的生平,另一方面,希望就教于前辈和专家学者。

父亲于1889年10月15日出生在广东省合浦县(今属广西)璋嘉村。1906年,对于父亲来说是个有意义的年头,这年八月,他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从此,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父亲考入黄埔陆小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极度动荡的状态中。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贪污腐化,政治黑暗到了极点,对外屡战屡败,割台湾、失澎湖,赔款以数千万两白银之巨。这一切都压在人民头上,老百姓非常不满。以伟大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同盟会,在各地多次发动起义。当时各地的新军和军校的学生,都是同盟会所依靠的骨干力量,而军中的革命力量特别强大。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受到了反清的革命思想熏陶,立下了反对清朝腐朽统治、建立共和国的志向,并且身体力行,经陈汉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黄埔陆小的监督赵声(字百先)是同盟会员,他对父亲的影响非常大,而父亲对他则近于崇拜。赵声的革命性很强,在陆小同盟会进行的反清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深得学生的爱戴。在陆小,除赵声外,与父亲关系密切的还有邓演达,蒋光鼐等人,他们后来也都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史上的名人。

父亲于黄埔陆小毕业后,1909年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在南京陆中,他更积极投身于革命,担任了陆中同盟会组织对外联络人。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革命党人举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前,父亲从各种迹象判断革命党人要举行起义,于是请假南下,到香港找到赵声,请求参加起义。但赵声认为应保存军校同盟会员这批力量,故不予同意,而催促父亲返校。后来,父亲在返校经上海时,得知起义已失败。此时赵声又因病逝世,父亲对此极为悲痛。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反清革命已成燎原之势。同年十月,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们兴高采烈,陆中同盟会员立即行动起来,公推父亲为代表,前往上海向同盟会总部要求拨给经费前往武昌参加起义军。于是父亲未向学校当局请假,便越墙而出,前往上海。到上海时,恰好碰见宋教仁要乘船去武昌,他与宋见面后匆匆说明来意,宋即给他五百元作为返南京的川资。父亲回到南京时,知道已被学校开除,无法进校,便邀同学出校商议,最后商定分三批去武昌。第一批由父亲率领,同行者有李章达,蒋光鼐、陈果夫等人。

父亲等人到武昌后,即向都督府要求渡江作战,获同意,并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在自来水厂附近打了第一仗。这一仗有些伤亡,有些同学感到打仗并非好玩,便要求离开队伍,最后只剩下包括父亲在内的五十余人。在经历了几次战斗之后,适值黄兴去上海,父亲等人奉命随黄去沪。到上海时,上海已光复,他便负责黄兴的警卫任务。不久,姚雨平率北伐军到上海,父亲参加姚部,任连长,随军渡江作战,追击清军张勋部。在此期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辞去总统职,南北和议达成,北伐军亦被谴散。当时摆在父亲面前有两条路:或出国留学,或进保定军官学校,他选择了后者,到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父亲在保定军校期间,正值袁世凯倒行逆施,图谋称帝。袁派人暗杀了宋教仁,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掀起了第一次讨袁斗争。那时李烈钧在江西酝酿起义,保定军校同学闻讯决定南下参加。正待出发时,父亲接到邹鲁来信,要他去广东发动关仁甫起义(关是广东地方武装首领),于是他便只身南下,到广州后碰见朱执信。朱认为关靠不住,劝父亲不要急于行事,他听从朱的劝告,暂住广州。不久,遇见陈雨亭(同盟会员),两人遂密谋制造炸弹炸死袁的心腹龙济光,那知事未成而父亲在客栈被捕,后因查不出有力证据获释。出狱后转往香港,见到邹鲁等人,邹说:“我们正准备去为你收尸哩!”这次反袁斗争不久即告失败,父亲等人在国内无法容身,旋由上海逃亡日本,这是1913年底的事。

到日本后,父亲等人经过这次反袁失败,都感到有重新学习的必要。于是,他们便在东京郊外,成立了军事学校,以“浩然庐”作为代号,聘请日本退职军官讲课,父亲参加了学习,后来,又到政法学校学习。在日本期间,父亲与后来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的吕超、胡景翼等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通电国内各省发动反袁起义,全国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病死。袁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而父亲亦于此时由日本回到祖国。1919年,参加广东的地方部队——肇军,任营长职务。此后数年间,他曾随部队辗转各地,直到陈炯明打败桂军为止。这一段时间,正是孙中山为打倒军阀政府而在广东筹组军政府的时期。1919年10月,孙中山先生改组中华革命党为国民党,1920年返回广州组建军政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当时孙中山依靠的主要是粤军、滇军等几支地方武装力量,而粤军的广大官兵,自始至终是孙中山革命的主要力量。父亲正在此时加入粤军。从此,他在孙中山领导下,为打倒北洋军阀政府而奋战。

话再说回来,陈炯明赶走了盘踞广东的桂军陆荣廷部后,认为有必要对军队加以整编,便任邓铿为粤军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负责训练新式军队。第一师成立时只有三个团,且人员复杂,邓不甚满意,想另成立以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的一个团。那时父亲正率部驻于广东阳江、阳春一带,任西南标统领,手下有兵力四营,士兵多为钦(州)、廉(州)、罗(定)、阳(江)子弟,属下骨干有陈济棠、蔡廷锴等人。阳江本是富庶之地,但父亲看到粤军在邓铿的主持下面目一新,有意投奔。恰好这时邓演达在第一师任参谋,邓演达是父亲在黄埔陆小的同学,关系很好。于是由邓演达将父亲欲投奔粤军的意愿向邓铿透露,获得同意。不久,父亲所率四营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父亲任团长,戴戟任副团长,陈济棠任营长,这第四团就是以后威震中外的第十九路军的前身。

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北洋军阀政府的决议。父亲作为广东革命政府主要武装力量——粤军的军官,在北伐正式开始前(即1926年6月9日)的数年中,曾参与了许多事件,主要有:

一、1922年2月,孙中山先生组织第一次北伐。5月,北伐军出师韶关,进攻江西。父亲率第四团与北洋军阀陈光达部在江西赣州南边霸王岭激战达七昼夜,最后攻克了赣州。

二、1925年陈炯明叛变,广东政府组织了第一次讨陈的东征。在东征前,第四团于1923年扩编为第一师第一旅,父亲任旅长,下设两个团,一团团长张发奎,二团团长蒋光鼐。这次东征,第一旅在兴宁神光山击败陈炯明主力林虎部,随即回师广州,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平叛后,粤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旅也改编为第四军第十师,任父亲为师长兼第四军参谋长。

三、1925年冬,父亲任南路总指挥,参加了打击盘踞广东南路的邓本殷“八属联军”(简称“八属军”,属陈炯明势力),“八属军”被消灭后,父亲又与白崇禧出使湖南,与唐生智接洽,使唐投向广东革命政府。

1926年7月9日,广东革命政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中,第四军由广东出发,担任攻打盘踞湖南、湖北的北洋军阀中战斗力较强的吴佩孚部。其时,父亲以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兼军参谋长职,率领第十师参加北伐,并率先攻克湖南醴陵、平江,随后直逼武汉的南大门——汀泗桥和贺胜桥。在这两个地方,第十师与叶挺独立团和张发奎部打了两个漂亮仗,歼灭了吴佩孚的精锐部队,使“吴大帅”闻风丧胆,狼狈窜逃。随后,第四军兵围武昌城,收复汉口、汉阳等地。这一战役,父亲与叶挺、张发奎将军名闻遐迩,被誉为“铁军”。在郭沫若的回忆文章《北伐途次》中,把父亲喻为关云长、叶挺喻为赵云、张发奎喻为张飞。第四军在围攻武昌城的战斗中,伤亡甚重。许多架梯攻城的士兵被打死在城下,尸体一时无法收殓,直至破城后才能安莽。数十年后,父亲旧地重游,回忆往事,感慨良深。武昌攻破,生俘守敌刘玉春等将领,奠定了北伐胜利的基础。至此,吴佩孚主力儿被全歼,一蹶不振。

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第十师改编为第十一军,父亲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第十一军除原来的第十师外,又增编了第二十四、二十六两师,蒋光鼐任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蔡廷锴任副师长,戴戟任第二十四师师长,贺龙任第二十六师师长。第十一军成立后,继续北伐,曾与奉军张作霖部大战于河南临颖。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父亲和蒋光鼐、戴戟先后离开第十一军,其间叶挺曾一度代理军长职,并率十一军在江西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蔡带领一部分队伍去福建,在福州重建第十一军。这时父亲又回到军队,重任十一军军长。父亲再任军长后,便将队伍带回广东。那时,李济深在广东任省政府主席。第十一军又隶属李的领导。1928年冬,父亲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29年第十一军缩编为六十、六十一两个师。1930年夏,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六十、六十一师被蒋调往山东前线,并在济南改编为第十九路军,此为十九路军的正式建制。

1930年11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12月9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剿共"军事会议,将十九路军调往江西与红军作战。1931年6月,蒋介石亲赴南昌组织对江西中央苏区实行第三次“围剿”。6月25日,父亲被任为“剿赤”右翼军总司令,9月30日又调任京沪卫戍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

在长期的内战中,十九路军将士深感厌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们受到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影响,曾在江西集体宣誓抗日。当时十九路军将领曾倡议组织抗日义勇军,赴东北前线抗日。正在此时,国民党内部发生“宁粤分裂”,这对十九路军和父亲以后的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1年2月,蒋介石在南京扣留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激起国民党内部尤其是广东方面的反蒋力量的一致愤慨,宁粤分裂自此开始。五月,汪精卫、孙科、李宗仁、陈济棠等人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非常会议,成立国民政府,要求蒋介石下野,宁粤正式分裂。9月18日,日本军队占领沈阳,揭开了全面入侵中国的序幕。在日军进攻面前,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都一致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被迫与广东方面谈判。此时,广东方面提出调十九路军进驻沪宁沿线,保卫广东方面的代表进入南京。蒋被迫于9月30日任命父亲为京(南京)沪(上海)卫戊司令,11月8日调十九路军进入沪宁沿线。十九路军入沪宁完成布防后,广东代表到南京,开始宁粤淡判,并达成协议,蒋介石被迫于12月15日下野,林森任代理国民政府主席,父亲任代理行政院长。12月28日,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父亲改任副院长兼交通部长。蒋介石下野后继续进行破坏新的中央领导,孙科被迫于1932年1月25日辞去行政院长职。就在此时,驻沪日军于1月28日深夜,向驻守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第78师发动突然袭击,遭到十九路军将士的反击,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事变发生前夕,种种端倪已表明日本军队将在上海挑起事端。于是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电告父亲,将在上海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日作战问题。父亲接电后,即派参谋处长樊守迟代表他赴上海参加会议,并指示三点,主要内容为;
如日军向我防地进攻时,即在原地抵抗消灭之。1月28日当夜,日军被击溃,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即向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和父亲去电报告战况,然而何却复电大加申斥,指责十九路军“违抗命令”。据十九路军总部参谋蒋达文回忆,当时三位长官接到何的电文后,气得一言不发。正在此时,他们又接劲父亲的回电,大意是把我们十九路军将士的鲜血洒在黄埔江头,……我即来沪与我袍泽共赴国难。

蒋介石等人对淞沪抗战十分不满,认为十九路军破坏了他们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在表面上也说支持十九路军抗战,但在背后则多方掣肘,在增援十九路军问题上作文章。先是说什么增援部队来不及开赴前线,后又说怕日军炮击。为此,父亲多次与他们作了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并就增援问题多方设法。何应钦多次对父亲说:“仗不要打了,打了十几天也够了”。父亲则对何的言论作针锋相对的回答:“前方将士要打!老百姓要打!”由于蒋、何不予合作,故十九路军坚持数月后被迫撤退,淞沪抗战就这样被扼杀了。

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日行动,违背了蒋介石的意愿而遭其忌恨。于是,蒋便于1932年1月撤去父亲的京沪卫戍司令职,强迫出国“考察”,又于3月4日先令十九路军分散调离上海,因遭反对后改令调往福建“剿共”。此时,父亲和十九路军将士进一步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遂下决心反蒋抗日。

宁粤分裂时,父亲曾与邓演达、蔡元培联络,计划利用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去广东与广东反蒋势力作战的机会,武装占领广东潮、梅一带,建立以邓演达、蔡元培和父亲为首的“第三种势力”,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方针,主要是针对“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卖国政策。后来宁粤分裂得以和平解决,十九路军也未开赴广东而驻守沪宁沿线,故此计划未能实现。]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被蒋介石秘密逮捕,11月29日被杀害于南京。邓与父亲有多年的交往,他始终以总政部主任身份随四军冲锋陷阵。邓的无辜被害,更促使父亲下定推翻蒋介石统治、建立国内抗日派别联合阵营的决心,这一决心就成为日后建立福建人民政府的蓝图。

1933年夏天,父亲从欧洲回国,抵达香港时,蔡廷锴、陈济棠派代表迎接,随后开始了紧张的反蒋抗日工作。按照父亲开始的设想,如能将陈济棠联合起来,形成福建和广东的联合,力量不仅大得多,而且互相支援,不致孤立。除了广东的陈济棠之外,父亲还与章伯钧、黄琪翔、龙云、刘湘、冯玉祥、方振武、李烈钧、韩复矩、杨虎城等人取得联系。此外,父亲还派梅龚彬到上海与中共中央接触和会谈,取得中共的谅解和支持。九月,父亲由香港到福建与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协商后,又派徐名鸿到苏区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协定。在进行了以上准备工作后,便在香港李济深家里召开会议,参加者有余心清(代表冯玉祥)、章伯钧、黄琪翔、徐谦、李济深和父亲。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福建人民政府成立的筹备会。会上,父亲慷慨激昂地大声疾呼:“要图中华民族的生存,就非抗日不可;
要抗日就非先打倒蒋介石卖国政府不可”!会议决定,与会诸人立即赴福建,参加筹备建立革命政府工作。当时,中央红军也派叶挺将军住在蒋光鼐家中,协助筹划。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前,蒋介石曾于1933年11月18日打电报给父亲,声称“今日中国非‘剿共’不足以抗日,非先安内即无力御侮”,劝父亲“勿受他人挑拨离间,为一时误会所隔阂”,希望和衷共济,不要发动福建事变。翌日,父亲复电斥责蒋仍坚持“剿共”惧日政策,并于复电前拒绝杨森来闽劝阻反蒋抗日的说项。1933年11月20日,父亲和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在成立大会上公布《人民权利宣言》和《人民政纲》十八条,痛斥蒋介石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出卖国家的罪行,号召打僦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21日,宣告脱离国民党,与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签定抗日停战协定四条。父亲在福建人民政府担任文化委员会主席兼政治部主任职务。

在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金钱收买的破坏下,为时不到三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意义就在于:在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危急时刻,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挺身而出,坚决反击民族的敌人。在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不是也应该团结起来,摒弃党派之见,为中国的统一和强大而共同奋斗吗!

福建事变失败后,父亲等人经广东逃亡香港。1935年,他与李济深等在香港组织“民族革命大同盟”,团结各党派抗日力量,开展爱国抗日活动。同年,也又游历欧洲,在比利时参加了国际反侵略大会,并被推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其后,又应邀访问了苏联。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以“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处理了这一事件,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抗日。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对进攻宛平的日寇奋起反击,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爆发了。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了。

在祖国山河破碎的情况下,父亲再也不在国外游历,毅然回劲抗战中的祖国,期望能够驰驱疆场,为国杀敌。但蒋介石对他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福建人民政府而耿耿于怀,不予重用。父亲此时只在政治部担任一个挂名的指导委员和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一直不能上前线,带兵杀敌。1938年底,武汉失守,他便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赋闲,直到抗战胜利。这一期间,尤其在抗战后期,父亲所作的主要工作是联络国民党内进步力量,进行坚持抗战、反对独裁的斗争,并在1943年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这个组织。

1940年以后,蒋介石对以共产党为首的抗日民主力量大肆迫害,继“皖南事变"之后,又发生了封闭“生活书店"逮捕马寅初等民主人士,迫害民主力量的事件,专制独裁的气氛越来越浓。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爱国民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走上联合起来的道路。1943年,父亲与谭平山、王昆仑、郭春涛等人正式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进行反蒋斗争。

抗战胜利后,父亲迁回南京,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在短短数年间,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几大战役中,歼灭了蒋军数百万之众,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军事基础,父亲此时则在敌后从事瓦解敌军、策反敌军高级将领的工作,从一个侧面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当时,他亲自参与的策反工作主要有以下几起:策反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起义,惜事未成而陈仪被捕受害;
策动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起义;
与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接触,促赵保护上海移交入民解放军。此时,父亲的处境十分危险,国民党曾派特务位在我家、曾发生在深更半夜被军警搜查事件。临近解放时,父亲被蒋帮列入“黑名单”,有随时被杀害的危险。为了我们兄妹的安全,他只好将母亲和我们兄妹从南京送回江苏常州母亲老家躲避,他则剃光头化装潜入地下,直到迎来解放。当1949年他赴京参加新政协会议时,剃过的头发还很短呢!

1947年12月,国民党内的几个民主派别——“民联”、“民盟”等的主要领导人齐集香港。在这里,他们实现了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父亲以“民联”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推举李济深为主席,父亲也被选为重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春,上海解放,他从上海北上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的代表一起,筹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全国解放了,父亲也和国家一样,在他的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过去几十年,他一直戎马倥偬,打来打去,国家始终是疮痍满目。现在,国家统一了,战争过去了,全国人民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环境中建设国家。父亲虽然六十开外,但他还与周围的党内、党外干部一起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1949年10月9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父亲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随后到武汉工作,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副主席。他在任中南区农林部长那几年,天天和年轻的同志一样按时到部上班。那时小车司机和我们不住在一起,父亲有时等不及司机,就带上警卫员徒步上班,还经常到农村和水利工地视察。例如湖北省的荆江分洪工地,就留下了他的足迹。1954年,他被调回北京工作,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和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人大工作期问。他多次到外地视察,针对视察发现的问题,在人大会议上多次发言,提出建议。那时他主要关心的是文化建设和教育方面的问题,记得他在陕西视察时,曾发现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并交有关出版社影印出版。此外,更多的时问是找各阶层的知识分子谈话,了解情况,即使休假时也不例外。1956年夏,我随父亲到青岛休假。在青岛,他就数次找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谈话。通过调查,他发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长了一些官僚主义习气,他们不尊重知识分子,独断专行、辖指挥。针对这些情况,他提出了一些意见,有些意见也许有过激之处,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但并没有坏意,用心良苦,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党的工作做得更好。

父亲生性耿直,疾恶如仇,对于腐败现象极为痛恨,这与他后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似乎不无关系。例如最近揭示于报刊杂志上父亲对有关梁漱溟被批判乃至受谩骂一事的态度,是最能说明他的性格了。当梁被批判、谩骂时,绝大多数人都缄口不语,而父亲与何香凝等人则敢于当场以“梁漱溟究竟是敌对分子还是属于认识问题”的委婉方式向批评者“请教”。

“反右”以后,父亲被免去人大常委等职务,并在报上公开点名批判。在接受批判中,最使他忍受不了的,是说他“出卖”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和福建人民政府。但他毕竟是一位坚强的老人,如同过去的政治生涯中遭受挫折一样,很快就把苦恼抛到脑后,为国家的建设和祖国统一,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尽管他那时的“工作”只限于每月到政协学习几次,还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和冷眼,而他总是默默地做他应做的事。

晚年,父亲的主要工作是写回忆录。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辛亥革命、民国、北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很多重大事件他都是亲历者,有的直接参与策划,自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在有生之年写出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都是有裨益的素材。到1965年他去世前,已写了《宁粤合作亲历记》、《我在辛亥前后所接触的人和事》、《神州国光社后半部史略》等。还有一些重要事件,例如“福建人民政府”已在起草阶段,可惜天不假年,他的突然去世,使这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至今仍无一个全面而较权威的回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史学界的一个小小遗憾。

1962年,父亲的“右派”帽子摘掉了,但仍被“闲置”,他毫不计较,而是完全抛弃个人的恩怨,以“小我”比作个人,“大我”比作国家。他常对我们子女说:“小我要服从大我,要融化到大我之中去。除了写回忆文章之外,这几年可说是他一生中较为“闲静”的时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他喜好的事,例如写诗和写字。父亲爱好文学,但以前忙,很少有时间看书。这些年,他补看了一些小说,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雷斯朵夫》、《静静的顿河》等,并写了一些诗作。可惜,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多数都散失了。父亲写字,刚劲有力,神采飞扬。近年出版的《毛泽东故居藏书画集》,里面有一帧父亲写的中堂,是集《天发神忏碑》所写,气势雄伟,结构严整。那儿年,他每日必写数篇大字,其中很多是用旧板纸写的,这些自然不复存在,而留给我们子女或亲友的也不多。父亲晚年才开始学画,所画只有一种,就是“兰”。虽是学笔,倒也不失法度。他常说:“书、画是相通的自有联系存在焉”。他把他画的兰称作“贞兰”,这其中当然包涵了他的思想和情操。再有闲暇,他就约上几个朋友,去公园游玩,谈话。他去世前的两三天,还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到香山游了一天。

1964年以后,我国经济从三年困境中走了出来,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秩序良好,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父亲目睹这一切,深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高兴。他常对我们赞颂毛主席的英明领导,而对他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只字不提。这绝不是做作,他确实忘却了“小我”,把自己融汇于我们祖国这个“大我”中去了。1950年,父亲写过一首题为《历史》的诗:“历史最公道,亦复无情留。……莫从小已想,大海汇千流。”

父亲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众多的事件,他的一生,正是中国人民为了独立、富强,为了在当今世界上能与先进国家并立而奋斗、而反抗、而流血牺牲的数十年。父亲的一生,正由于他参加到中国人民上述斗争之中而显得有意义。自然,这中问不无曲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曲折或许是难免的,但历史是公道的,父亲的一生,现在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将给以应有的评价,这也是历史的“最公道”处。

(作老现任唐山钢铁公司工程师)

【篇4】陈必大: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谷里的晚霞》赏析
刘晓晔

【期刊名称】《现代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人类总是对未知与神秘充满好奇感的,正缘于此,人类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创新。当我翻开周国平《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一书的时候,一种新奇的体验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了遥远的南极。【总页数】2页(31-32
【关键词】《山谷里的晚霞》;周国平;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阅读欣赏【作者】刘晓晔【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英文【中图分类】G633.33【相关文献】
1.爱是灵魂里唯一的一种力《爱的力学》赏析[J],王新霞2.《报恩》赏析[J],邓德明
3.此中有真意——韦其麟《赞美》赏析[J],陈亦愚4.终极处的回首——王维《竹里馆》赏析[J],谢琰
5.漩涡里升起人性美丽的花杂——小小说《救灾车闯祸后……》赏析[J],耿世诚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