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音乐学学科再认识(完整文档)

2022年音乐学学科再认识(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11 16:20:04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音乐学学科再认识(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音乐学学科再认识(完整文档)

音乐学的学科再认识3篇

第1篇: 音乐学的学科再认识

对“与时俱进”的再认识
作者:谭建陵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2期

        [摘 要]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一起向前进。它的本质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特点是时代性、方向性和层次性。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是与时俱进的最高体现。

        [关键词]与时俱进 本质 特点

        

        作者简介:谭建陵,男,湖南工业大学社科部“毛邓三”教研室主任,硕士双学位,副教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四次使用了与时俱进,并且明确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八次使用了与时俱进,并且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们认为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定义,并据此认为,与时俱进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实不然,只有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本质

        与时俱进的“时”是指时间,如我们说的与日俱增、与时俱增,与时俱增的“时”无疑是指时间,但与时俱进的“时”不是简单地指时间,而是指一定的乃至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至少是10年,通常我们称之为时代。因此与时俱进的“时”是指时代。我们说的与时变化,与时变化的“时”既指时间,也指时势。“俱”本来是全、都的意思,如我们说的万事俱备,万籁俱寂、万念俱灰、百废俱兴、面面俱到、两败俱伤、泥沙俱下、声泪俱下、声色俱厉,肝胆俱裂等。其中的“俱”都是全、都的意思。与时俱进的“俱”我们取其引申含义“一起”的意思。“进”是向前进的意思。因此,从字面简单地解释,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一起向前进的意思。与时俱进的本质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本质上解释,与时俱进,就是朝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前进,就是思想和行动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最鲜明的标志;
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最本质的要求;
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主题和特点,保持与时代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把握规律性就是要认识和掌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尤其是要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P202创新从领域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
从程度看,包括原创和再创;
从方面看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方法创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改革开放的理论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动决定行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与时俱进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我们说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本质,并没有说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和富于创造性的统一,而仅仅是全面、综合地揭示了与时俱进的本质而已。

第2篇: 音乐学的学科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一、了解起点,激疑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看着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很特别呢?为什么要加个“再”?我们以前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
(1/2、1/3、3/4、2/5、4/7……)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出示大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


出示小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即将对分数进行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老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师: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汇报,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师板书:
6支---1/2---3支


8支---1/2---4支8支---1/2---4支10支---1/2---5支100支---1/2---50支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
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1、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本36页第6题)
2、画一画: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四分之一,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课本34页“画一画”)3、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本35页第二题)4、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5、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1、2题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


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第三题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4、5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五、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教学反思: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


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我先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教学时,我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如摆一摆或画一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第3篇: 音乐学的学科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一、了解起点,激疑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看着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很特别呢?为什么要加个“再”?我们以前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
(1/2、1/3、3/4、2/5、4/7……)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出示大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


出示小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即将对分数进行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老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师: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汇报,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师板书:
6支---1/2---3支


8支---1/2---4支8支---1/2---4支10支---1/2---5支100支---1/2---50支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
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1、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本36页第6题)
2、画一画: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四分之一,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课本34页“画一画”)3、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本35页第二题)4、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5、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1、2题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


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第三题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4、5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五、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教学反思: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


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我先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教学时,我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如摆一摆或画一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推荐访问: 再认 学科 音乐 音乐学学科再认识 音乐学的学科再认识 我对音乐学科的认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