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启明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范文推荐)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10 19:20: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范文推荐)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4篇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篇1

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盛某,女,66岁。近几年一直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卧床不起,手脚等都因病严重变形,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靠老伴的帮忙。盛某的儿女也因在外工作,不能常常来看她,老伴也会常常出去散步或是有事出门,她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有些闷闷不乐,无所事事。盛某以前是个很勤劳很懂持家也很好胜的人,而现在因病缠身,心里难免有些不能接受。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做别的家务了。老伴觉得她没有以前开朗了,身体的疼痛也使她常常说些类似病永远好不了这些消极的话。儿子买了轮椅,老伴劝她说推她下楼散步,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不肯下楼,而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

二、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盛某因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下床行动,因此变得无所事事,很闷很无聊。身体机能也在不断衰退,意志消沉,不愿出门。因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问题。

2、家庭问题:

案主和老伴住在一起,儿女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和儿女的交流少了,感觉有隔阂。因为缺少儿女的关心,老人感觉备受冷落,觉得十分孤独。

3、社会问题:

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未老年人提供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薄弱,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一起的原因。老年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感到孤独、空虚。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恶化。

三、介入策略

1、和盛某的儿女取得联系,跟他们说明盛某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鼓励他们多与自己的母亲交流,多去看望,陪伴自己的父母。从而使盛某心情开朗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2、向区义工联申请义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盛某提供探访、陪聊、陪散步、陪诊等服务。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从而减轻其孤独感及由于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

3、和盛某以前的朋友们联系,鼓励她们来看望盛某,使得盛某的生活没那么闷,让她们鼓励盛某走出房子,呼吸新鲜空气。

4、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辅导方法,对盛某进行帮助。

(1)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据尊敬与信任原则,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人,并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生活而不是冥顽不化,才会有信心通过帮助去改变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根据相互信任的原则,我们应当真心的去关注案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做出积极反应。案主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是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让案主自由倾诉的氛围。第三、根据耐心倾听的原则,要求我们要有耐心,认真倾听案主的问题,不随意打断案主说话。因为盛某比较沉默寡言,我们与她开始交谈时应先不要涉及案主存在的问题,而是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案主感受到我对她的真诚关心,这样才能使辅导得以继续下去。第四、促进自信的原则。除了耐心以外,我们还需多鼓励案主,对于她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不要让老人感到我们在敷衍她,是不真诚的。第五、自我选择原则提出问题后,要让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决定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第六、个别化原则。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估计、固执,而老人的实际状况要比人们想的好得多。尽管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会带来生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按同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年人身上。每个老人都是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方法。第一,怀旧。怀旧即让老人回顾他们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一再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第二,生命回顾。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的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人减轻了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四、总结

老年个案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依托老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与感情支持与服务,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其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过程。

经过这次访谈,我了解到,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对她们的感情关怀才是最重要的,老人渴望被接纳被理解,我们应当对老年人有信心,有耐心,并且与老人有很好的沟通以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次访谈对我也有很大帮助,让我更清楚了正确对待老年人需求的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篇2

第4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其次,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第三,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2.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3.注意事项
  包括:尊重老人的自决权,平衡好对小组和对个别组员所负的责任,尊重保密权,对老人造成伤害时采取介入措施等。
  三.老年机构照顾  

1.老年机构照顾理论
  包括: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前者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人身体功能的减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重点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后者则强调老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老年机构照顾的实务模式
  (1)爱登选择模式
  是摒弃养老机构僵化的院舍管理方式,倡导“家居”型的院舍环境和人性化的生活安排。其要点是:①认为孤独和无助造成了长期机构照顾的大部分问题;
②建立一个“人性化居住”模式;
③充实日常生活;
④不强调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威等。
  (2)住房与服务模式
  其要点是:①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当与家类似,有私人空间;
②对空间的使用和照顾工作的安排,这方面要比家居环境多一些限制,但也在最大限度内给老人提供选择和自由;
③服务的性质及可获得性。总之,这一模式认为越容易得到服务,照顾就越好。
  (3)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给老人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增加老人的选择余地,从而达到使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老年社区照顾  老年人社区照顾主要分为医疗性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医疗性照顾主要由医学专业的人负责实施,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是社会性照顾。目前,社区照顾正在由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即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社区照顾的步骤是:
  1.了解本地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2.制订相应的服务方案。
  3.落实服务方案并追踪和评估服务的结果。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
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有效动员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有“家庭思维”。“家庭思维”指的是把老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它会影响老人的所思所想。
  1.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主要包括: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2.在老年伴侣工作方面
  通过婚姻生活回顾,追寻往事,解决旧时冲突。
  3.家庭体系的工作
  包括:(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把家庭动员起来。(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3)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秩序。(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4.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
  包括:开办照顾人支持小组;
维系住照顾人,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照顾事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
  五.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主要介入措施包括:
  (1)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
  (2)提供支持性辅导。
  (3)发展支持性服务。
  (4)改变和调整环境。
  2.丧亲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老人濒临死亡时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提供情感支持。
  (2)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确保医护人员能敏锐地体察和理解老人及其家人的需要。
  (3)提供相关资讯
  (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丧亲视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使其有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此外,还有一些支持性服务。

案例一

张先生,66岁,独居,患肛瘘。可独立生活,病发时,卧床不起。有固定足额的退休金。有四个儿女,都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探望他。曾经想找个伴,担心影响与子女的感情。年龄升高,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最近病情加重,生活无法自理。社区医院束手无策;
大医院因老人年龄较大且心脏不太好,不能动手术。张先生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张先生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1、张先生面临着老年人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因受肛瘘困扰,病情加重,急需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其次,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加上长期独居,张先生感到无助、焦虑,急需情绪疏导。

再次,人到老年,更感孤独寂寞,更加向往美好婚姻家庭生活,张先生也不例外,他渴望再婚,却又有顾虑。

第四,因为记忆力衰退引发了安全问题。

2、主要介入策略

第一,针对老人的疾病困扰,工作者应协调医院和社区,制定医疗方案;

第二,与老人进行沟通,倾听老人内心所想,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状态;

第三,教给老人健康知识,鼓励老人积极应对老年生活;

第三,联系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关心老人,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并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第四,协助老人与子女沟通,解决顾虑,使老人达成再婚;

第五,通过相关训练,帮助老人保持学习,以减缓记忆衰退。

通过以上方案,最终使老人能走出困境,安享晚年。

内容:问题是什么 ? 问题发生的原因 ? 问题所处的情境和系统 ? 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 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状况 ?


d) 撰写预估报告

2) 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

•家庭结构图

  •社会生态系统图

  •社会网络分析

3. 计划

1) 服务计划的构成:

  •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

  •目的与目标:长期和短期

  •介入策略:直接或间接 ; 微观、中观或宏观

  •协同工作的合作者:家庭、朋友、邻居、同辈、团体、社区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资源连接者或直接服务提供者

  •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 介入

  •特点:①有计划、有目的 ; ②干预是核心 ; ③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 ④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分类:①直接介入 ; ②间接介入

  •原则:
①以人为本 ; ②个别化 ; 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 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 ⑤瞄准服务目标 ; ⑥考虑经济效益

3) 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调解行动

  •运用影响力

4) 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协同和联结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改变环境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间接

5) 评估

•目的和作用

•类型:

  ①过程评估: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②结果评估:检视介入的结果、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补充:③目标定位评估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基线测量

社工服务的流程

1. 接案
1) 此阶段社工的主要任务:

  •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他人转介、社工主动接触的
  •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性和非自愿性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向社工求助是大多数人的最后选择
  •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2) 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a) 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b) 面谈: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c) 收集资料:个人和环境、客观和主观、正面和负面
d) 初步预估
e) 建立专业关系: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f) 决定工作进程:结案、转介、预估
g) 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书面、口头
3) 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社工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2. 预估
  •目的: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成因、使问题延续的因素、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任务: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 ; 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 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


1) 预估的基本步骤
a) 收集资料:内容:个人资料、环境资料。方法:询问、咨询、观察、家访、利用已有资料



b) 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和问题
  方法:排列次序、发现、识别、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c) 认定问题
内容:问题是什么 ? 问题发生的原因 ? 问题所处的情境和系统 ? 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 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状况 ?
d) 撰写预估报告
2) 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
  •家庭结构图
  •社会生态系统图
  •社会网络分析
3. 计划
1) 服务计划的构成:
  •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
  •目的与目标:长期和短期
  •介入策略:直接或间接 ; 微观、中观或宏观
  •协同工作的合作者:家庭、朋友、邻居、同辈、团体、社区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资源连接者或直接服务提供者
  •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 介入
  •特点:①有计划、有目的 ; ②干预是核心 ; ③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 ④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分类:①直接介入 ; ②间接介入
  •原则:
①以人为本 ; ②个别化 ; 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 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 ⑤瞄准服务目标 ; ⑥考虑经济效益
3) 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调解行动
  •运用影响力
4) 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协同和联结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改变环境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间接
5) 评估
•目的和作用
•类型:
  ①过程评估: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②结果评估:检视介入的结果、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补充:③目标定位评估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基线测量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介入影响的测量
6) 结案
  •类型:①目标实现的结案 ; ②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的结案 ; ③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 ; ④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一套由助人价值、知识和技术体系组成的实务方法引导的专业实践活动,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实务。

1.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 多元因素决定论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入方法:助人活动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面进行。
2) 生理 -心理 -社会视角
  主要观点:强调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介入方法:首先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情况,然后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和处境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3) 环境中的人视角
主要观点:
社会处境论:认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个人原因论:个体有认知能力,可自主选择生活。
介入方法:一方面,倡导社会政策的变革;
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提升社会功能。
4) 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系统指社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交错和影响,环境是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介入方法:强调人与环境交叉互动、相互影响 ;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注重运用社会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资源。


5) 优势视角
  主要观点:评估问题和需要时将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介入方法: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 ;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都可成为挑战和机遇 ;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巨大 ;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更好为其服务 ;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2.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综合的理论取向;

工作过程的阶段化;

工作任务的阶段化;

整合的价值观。
3. 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有弹性;

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4.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
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
目标系统:为了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行动系统:社工的的合作者

会谈时,引领性技巧有哪些  引领性技巧是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引领性技巧主要有澄清、对焦、摘要等。

  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沟通本来就是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空间,不是通过几句话就可以了解的。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不是一般的人际沟通,而是要深入地互动,工作者必须对案主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按照其需要提供帮助。

  对焦

  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对焦可以使会谈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会谈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但工作者在运用对焦时应注意与鼓励技巧的冲突,鼓励技巧的理念主张让案主多说话、尽量表达自己,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谈话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对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

  摘要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摘要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案主理清自己混乱的思路,突出案主在想法、感受、行为、经验上的特点或模式,促进案主对自己有较清晰的了解。另外,工作者作完摘要后,还应向案主查证摘要是否准确,容许案主否定、接纳或更正工作者的摘要。

  案会谈的影响性技巧有哪些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

  提供信息

  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包括案主不知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工作者在提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主的知识背景,分析其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和接纳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

  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自我披露可以引导案主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参考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披露还可以为案主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工作者的坦诚开放。

沟通要掌握什么技巧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

  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 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主要有哪些?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经验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有声语言不可能完全独立地传递信息,总有身体语言相伴左右,人在说话时,脸上总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往往起着对有声语言的辅助和强调作用。比较于有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更大的优势,如身体语言可以独立传递信息,从案主双腿不停抖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身体语言还可以起到戳穿有声语言伪装的作用。因此,作为个案工作者,在会谈中必须仔细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当知道朋友有至亲离世,正处哀伤期间,你应该怎样去表达关心?不少人会怕问多错多,索性对方不讲自己就不问。这样做是冷静,还是冷漠?又有些人只一味劝说“看开点”、“不要那么伤心”,这些话真的有用吗?  心理医生指出,“不是每个人都合适作为哀悼陪伴的人选,例如一些本身性格比较负面、工作太忙没时间,又或者思维比较理性的人,都不一定合适”。但医生也表示,就算不是“最适合”的谈心人选,朋友之间也不要回避当事人的哀伤,应按对方的步伐,了解其需要,分担自己适合的陪伴角色。

  丧亲情绪3个阶段

  一般而言,丧亲情绪可分为3个阶段。

  丧亲初期:当事人刚知道亲人离世的消息,情绪处于震惊、不真实的阶段,很需要一个让他安心的人陪在身边,作为“定心丸”,朋友最好整日陪伴着他,但重点在“陪伴”,而不是“开导”。

  陪伴方式:这个阶段,丧亲者可能会有很多不理性的话比如“是我害死他的”等,也有丧亲者会控制感受表现极为平静,其实这些夸张的自责,又或过分冷静的言行,都是个人情绪防卫机制的表现,希望借此来平衡自己内心的忧虑和震惊的感觉,身边的朋友不需要刻意判断这些表现是否正常,只要行为没有失常伤害自己,只需陪在对方身边,聆听他的话语,给他空间表达伤痛就足够了。

  丧礼前期:当事人情绪不稳定,而偏偏此时有很多后事要处理,如丧礼安排等,朋友如果能适当帮忙分担事务,可减轻其压力。

  陪伴方式:朋友千万不要帮当事人做完所有决定,因为处理丧亲程序的经验,有助当事人接受“亲人已离世”的信息,如果全由他人代劳,反而让他更难接受事实。

  丧礼后期:丧礼办完后,很多人(甚至当事人)都会觉得事情已完结,但其实忙乱过后,当事人才会有更多时间面对内心感受,家中每件事物都时刻在提醒他已失去亲人,会有很多具体的生活不适应。

  陪伴方式:留意当事人细节上的需要,比如多和他进行户外活动,减少睹物思人的影响。尽量协助当事人适应丧亲后的生活。

  哪些话你应/不应说?

  应该说的话:

  “可能这一刻你不知道说什么,不过可以慢慢来,不用心急”、“我知道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很担心你的情况”等。

  不应说的话:

  “节哀顺变”、“时间会冲淡一切”、“一切都会结束”等。原因:这些陈腔滥调的说话,背后有着一种“不明白”的表现,令当事人更感没人理解心情,倍觉难受。

  “不要哭啦,哭得再多他都不会回来……”原因:哭是人无助时的正常表达反应,当事人也控制不了,硬是提醒对方要自制,只是“不明白”对方内心伤痛的表现。

  “我很明白你的感受……”原因:每个人面对丧亲的伤痛,没有人能真的完全明白,只管急于用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明白”,反会忽略了要体会当事人的情绪。

  哀悼陪伴有技巧

  丧亲情绪反应一般在3~4个月后可以缓和,如身边的朋友观察到当事人的生活作息有例如持续失眠、逃避社交、突然发胖或消瘦等,必须建议当事人看心理医生,并陪同接受辅导。但医生也强调,每个人抒发情绪的方式因人而异,倾谈分享是成年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哀悼陪伴的过程中,朋友只要注意以下技巧,也可减少刺激当事人的情绪:

  回应的重点在接纳、肯定对方的感受,才再表示关心,而非执着于事情或字眼的对错。

  聆听是最重要的技巧。

  作伴者需要冷静而不是冷酷,因此伤心时,也可陪着当事人流泪。但为免增加当事人的情绪压力,也应该控制情绪,表达清楚是“我也很难过,但你不用担心影响到我……”之类的话。

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

  (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

  (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

  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本文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 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 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案主类型:自愿案主 

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2.评估途径: 

通过案主老伴、儿女、朋友、邻居、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 

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 

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 虽然案主是主动求助于机构,但是考虑到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发展情况,许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深,社会工作者应在初期阶段适当地对案主和案主的儿女等人对社会工作做一下具体介绍,阐明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专业的手段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的科学。而社会工作者本身是会遵循保密、平等、尊重和接纳等原则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社工与案主确立专业关系,并有助于社工得到案主、案主家人以及案主所在社区等的配合与协助,使得更有效地帮助案主。

(二) 评估问题 1.收集资料: 

(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儿女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3)与案主的邻居和朋友谈话,收集案主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附注:需了解的情况: 

(1)案主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现在的生活习惯 (2)案主平时的活动和交际 (3)案主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对自身情况的想法 

2.理论分析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以具有特定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而社会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打击和压力,使行为人无所适从。案例中,案主原本有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周围人的认同。案主觉得这份工作是对他价值的肯定。退休后在这较急剧的变化中,案主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生活亦似乎失去了意义。因而我们社工应该注意给予案主这方面的帮助,解决社会失调问题。 

(2.从理论上认为一个人适应的良好与不好,是常以个体与环境中是否能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同时也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主要动机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  

在案例中,案主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及心理的关怀,与老伴相依为命。尤其是退休后,突然一下子闲下来,他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身体也因此每况愈下。社工应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其与儿女的接触交流,使老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3).伯吉斯、哈维格斯特等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 

在本案例中,案主随着退休,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因而社工注意让案主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趣爱好,把案主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 

(4).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表现特征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对其心理活动状态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改进个体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归因的类型可以外归因和内归因。 

在本案例中,外归因是案主退休,儿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也不如以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主的行为。而内归因则是案主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案主缺乏积极的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亦造就了案主消极的行为。 

(5).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
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身体状况下降。B是指案主在这些情况下,感到自己的价值已经失去,在家庭里的地位下降。C是指案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消极、悲观。正是由于案主在A事件的客观世界和B事件的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因而案主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为异常消极、悲观。借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者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上门心理陪聊,帮助案主转变为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6).社会网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或社会联系构成社会网的纽带。社会纽带既可以形成社会结构也可以破坏社会结构。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而个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二人关系发挥作用的环境。当一种关系建立以后,它就为其成员提供了直接接近其他人或其他资源的机会。 

在案例中,案主案主与自己单位的同事,儿女,邻居等建立的社会纽带。退休,儿女的离开,都相继断裂或变弱,案主得不到社会网络支持,会影响到案主身心健康和其对生活的热忱和信心。社工应该帮助案主改善其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鼓励案主多与外界接触,重建案主的社会网。 

(7)危机理论。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生活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时间,带来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可能导致个人身心混乱的一种状态。每一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危机。危机主要由一些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一系列困难所引发。有些事变是可以预料的,个人无法解决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困难时,危机就会出现。成长危机是人在成长阶段过程中所遇到的。

在案例中,案主就遭遇了成长危机。他的退休是他在成年后期这一阶段必定遭遇到的。社工人员应该帮助案主了解问题,对危机性做出迅速判断,先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8)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家庭生命周期动态变化的。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历程:形成期、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完成收缩期、家庭解体期。在完成收缩期阶段,子女离巢,夫妻俩面对空巢,要重新建立二人世界。面对年老、健康恶化及退休的生活。在子女家中,学习做附属角色。家庭在不同的历程会遭受不同的挑战、危机和困难。社工应及时介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 

在案例中,案主家庭处在了完成收缩期。案主退休,子女离巢,案主的家庭地位下降。社工应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帮着案主接受这一现实,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变化。 (三)计划及合约 1.制定目标

(1)短期目标: 

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案主与家人、邻居及朋友的接触交流,使案主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2)长期目标: 

使案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2.具体行动方案: 

(1)个案会谈。与案主进行个案会谈,时间约为每个星两次,以便了解和掌握案主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并帮助案主及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个案会谈中注意运用归因理论,ABC理论,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等理论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 

个案会谈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有:案主与子女关系是否和谐,与邻里、朋友是否常有交流,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案主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 

1.对退休的看法 2.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 3.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 4.对于老年的看法

(2)社区访谈。根据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社区的生活与案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在社区访谈中要了解案主在社区的活跃指数和资料,分别向案主的邻居,社区中心以及案主的好朋友进行访问,从不同角度了解案主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协助有关人员了解案主目前的问题,求得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各种的资源支持。 

社区访谈中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有:案主的经济状况,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如何,与邻里的关系,案主以前的生活,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老伴、子女们的关系,及之前的身体状况,生活爱好等等。 

(3)家庭访谈。(进行电话访谈)家庭生活与案主个人的行为心理有着重要的关联。在此过程,通过案主的子女了解他们简要的工作情况,案主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案主的看法评价,从而协助他们了解案主的困难,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案主走出心理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家庭访谈中需要了解的情况有:了解子女们简要的工作情况,他们与案主的关系好不好,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态度。与案主的沟通频率,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   

(4)组织案主与子女进行一次交心的会谈,让子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子女更清楚了解案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增多案主与子女的交流减少案主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案主,逐步改变案主消极的生存观。 

(5)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项目,增进案主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建议案主多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6)中期评估。 通过案主本人对社工的评价,以及案主的老伴,子女,朋友,社区的有关人员对案主的评价来做一个综合性的小结,撰写评估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以及调整方案。 

附表:具体行动方案时间表:行动时间 参与人员 方式 访谈内容 

1 2009年4月15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案主的最近的身体状况,饮食、休息、运动情况。 

2 2009年4月15日 社工  案主老伴 个案访谈 向案主老伴了解案主最近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与儿女的关系,与朋友、邻里的关系。案主的兴趣爱好等 

3 2009年4月18日 社工  社区有关人员 社区访谈 了解案主的性格,人际关系状况,与子女及老伴关系状况 

4 2009年4月19日 社工  案主子女 电话访谈 了解案主经济状况,与子女关系状况,子女与案主联系的频率,对案主的关心程度,并与子女约定五一放假期间回家与案主进行一次见面 

5 2009年4月20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了解案主自上次谈话以来的状况,了解案主对退休,对子女离家工作的看法。尽量引导案主以客观理性的思想去看待这些问题。向案主介绍一些运动、养生的小知识。鼓励案主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 

6 2009年4月22日 社工  案主 当地医院检查 带领案主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案主主要存在哪些健康问题。 

7 2009年4月25日 社工 案主 社区有关人员 社区活动中心参与活动 社工鼓励案主在周末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参加这里的老年象棋大赛。案主体会到参加社会活动的乐趣,结交一些棋友。 

8 2009年4月27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这次社工与案主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对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进行了中期评估,了解案主还有什么新的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与案主交谈了对于生命,死亡的看法。与案主谈论了价值观。引导案主在这一阶段正视自己的现状,重新树立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9 2009年5月1日 社工 案主 案主老伴 案主子女 小组会谈 使案主子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子女更清楚了解案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增多案主与子女的交流,减少案主的孤独感 

10 2009年5月3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了解案主最近各方面状况,还有哪些需求,暗示案主即将结案。 

11 2009年5月5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与案主回顾了案主的变化,肯定案主的改变。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案主结案的情绪波动。

3.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案主的家人不参与个案工作中。 

解决方法:社工给案主家人谈案主所遇到的问题的严重性,向他们提供关于这种案例的资料。极力劝导他们参与。

问题2:案主的儿女在会谈中可能会与案主出现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帮助他们调解,缓和他们的矛盾,建议他们多从案主方面考虑,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案主。 

问题3:案主儿女可能在过程中与社工发生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调解双方关系,如果不行,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帮助。 

(四)工作介入 

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应要坚信: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义务,自我决定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案主的意愿。同时社工要以一种客观,体谅的心态去接受案主的实际情况,与案主一起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社工与案主应建立平等,接纳,尊重的价值观。接纳不是鄙视或排斥,而是理解。接纳同时还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在正视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并促使案主调动自己的潜能,积极改变现状,真正做到从案主的利益出发。与此同时,社工应给案主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并监督其完成各项计划,必要时进行情绪疏导,更正观念,减少疑虑,提供必要的有利信息,改善环境,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调整和谐社会关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社工还要对原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查补缺漏,及时与案主共同商讨更正,从而使工作的介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五)评估总结及结案反思 

当案主基本上完成了以上的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案主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家人和睦相处 ,正确看待自己退休的事实,能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很好地与社会上的人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工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案主结案的情绪波动。社工通过和案主,案主的家人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评估报告由社工撰写。 同时,社工在结案阶段也要对这一个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个案计划和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社工自己在实施行动中有没有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伦理守则,有没有很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 

(6)回访 

在结案后一定时期内拜访案主及家人,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根据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跟进服务。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与案主的分享,强调案主已经取得成绩,鼓励案主,增强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案主结案后处理问题的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篇3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或引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包括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等等,限于篇幅,本节只是选择其中部分理论予以介绍。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篇4

老年社会工作访谈记录

1. 访谈时间:2010年10月4日 访谈地点:老年活动室

2. 访谈对象:薛奶奶 年龄:81岁 性别:女 婚姻状况:丧偶

文化程度:小学 原来职业状况:农民

3. 居住状况: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儿子、媳妇、孙女、孙女婿

住房情况:一共是五人住在一幢三楼的农村宅基房内,孙女与孙女婿住在三楼,儿子与媳妇住在两楼,老人家一个人住在底楼

4.经济状况:家中其余四人的收入老人家不是很清楚,平时老人家有自己的养老保险可以提供平时的生活所需,两个女儿平时也会来看望自己,偶尔会带点菜,都是熟食,因为老人家的眼睛不方便,不能自己烧菜。

主要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费

5. 身体状况:老人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要长期服用药物,平时大女儿会每星期的周末为老人家拿药。

6.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上午:
老人家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没有十分丰富的娱乐活动,早上起床时间较早(老人都早起),洗完脸就开始烧水(烧水不需要分辨调味料,因此可以自理),烧完水吃完早饭(早饭一般与儿子媳妇一起吃),会到隔壁的邻居家坐会儿(隔壁也有老人家)。

下午:吃完中饭会睡会儿午觉,起来后会有年轻时的几个小姐妹来串门,主要都是排解孤单,白天家中的子女都要出门赚钱,就会凑在一起聊天。

7. 目前生活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目前生活最满意的是:每天都会有人上门为老人家洗衣服,打扫卫生。(村里安排的)

目前生活最不满意的是:因为要长期的吃药,所以每个星期都要麻烦女儿去拿药,有时候女儿都很忙,觉得很过意不去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希望村里的医生能够给我们长期吃药的老人安排一个专门送药的,还有平时的生活太无聊,村里可以安排点活动。

8. 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满意吗?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是什么?

老人家表示对目前的养老方式还算满意,生活无忧,不用担心吃饱穿暖的问题。

老人家谈到自己满意的养老方式的时候说道希望自己不要一天到晚都坐着聊天,没什么事做,我想这就是政府提到的“老有所为”,老人都希望能够把自己年轻时经历过的事说给晚辈们听听,起到一点的作用也好。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说道年轻时的事,老人很是激动,话也比之前的谈话内容显得更多了。

9. 老人目前生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与老人家的对话中,可以发现,老人对于我提出的问题都很热情的回答了,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由此,可以想象,在没有像我这样的人来对老人家进行访问前,她是多么希望能找个人来说一说自己的事迹,老人家的生活面很狭窄,平时接触的人也只局限在那些同龄的老年人,所以能够碰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和他们聊聊他们的事,他们异常兴奋。老人家最主要的问题大概就是孤独了,子女不在身边,没人陪伴他们。

推荐访问: 社会工作 老年 概述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 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概述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 老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